非淋菌口腔炎症是什么

非淋菌口腔炎症是指由非淋菌性病原体(如支原体、衣原体等)引起的口腔黏膜炎症,属于性传播疾病范畴,主要表现为口腔黏膜充血、溃疡或疼痛。
非淋菌口腔炎症主要由支原体、衣原体等病原体通过性接触传播引起。口腔黏膜破损时更易感染,表现为局部红肿、灼热感或白色伪膜覆盖。确诊需通过咽拭子PCR检测病原体核酸。治疗需遵医嘱使用阿奇霉素片、多西环素片或左氧氟沙星片等抗生素,同时避免性接触传播。
艾滋病患者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人群易发生非淋菌口腔炎症。病原体趁免疫力低下时侵袭口腔黏膜,可能伴随反复溃疡、吞咽困难。需进行HIV抗体筛查,治疗原发病的同时使用克拉霉素缓释片或莫西沙星片,并加强口腔护理。
孕妇感染支原体或衣原体后,分娩时可能通过产道传染给新生儿,导致婴儿口腔黏膜炎症。表现为拒奶、口腔黏膜白斑。新生儿需使用红霉素干混悬剂,哺乳期母亲需同步治疗,避免交叉感染。
口腔诊疗器械消毒不彻底可能导致非淋菌病原体传播。患者在接受牙科操作后出现口腔溃疡久不愈合时,需考虑医源性感染可能。治疗选用敏感抗生素如罗红霉素分散片,医疗机构需严格执行消毒规范。
非淋菌病原体常与念珠菌、疱疹病毒等混合感染,导致口腔炎症迁延不愈。表现为黏膜广泛糜烂伴伪膜,需联合使用氟康唑胶囊、阿昔洛韦片等抗真菌抗病毒药物,并进行口腔分泌物培养指导用药。
预防非淋菌口腔炎症需注意安全性行为、避免口腔黏膜损伤。出现症状后应及时进行病原学检测,严格遵医嘱完成抗生素疗程。治疗期间保持口腔清洁,使用生理盐水漱口,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性伴侣需同步筛查治疗,阻断传播链。免疫功能低下者应定期进行口腔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