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息肉用切除么

关键词: #肠息肉
关键词: #肠息肉
肠息肉是否需要切除需根据息肉大小、病理类型及症状决定,通常直径超过5毫米或存在癌变风险的息肉建议切除。
肠息肉是肠道黏膜表面突起的赘生物,多数为良性,但部分类型可能发展为肠癌。直径小于5毫米的息肉若无症状且病理检查为良性,可暂不切除,定期复查肠镜监测变化即可。这类息肉生长缓慢,癌变概率低,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减少红肉摄入、增加膳食纤维等方式有助于延缓发展。若息肉引起腹泻、便血或腹痛等症状,即使体积较小也需考虑切除。对于增生性息肉等低风险类型,医生可能建议每3-5年复查一次肠镜。
直径超过5毫米的腺瘤性息肉具有较高癌变风险,通常需要在内镜下切除。病理检查显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息肉需立即处理,避免进展为浸润性癌。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遗传性疾病相关的息肉往往多发且癌变率高,可能需分次切除或预防性结肠切除术。内镜切除方式包括高频电凝切除术、内镜黏膜切除术等,术后需每年复查。若病理证实已发生癌变,可能需追加外科手术切除部分肠管。
建议肠息肉患者术后保持低脂高纤维饮食,限制加工肉类摄入,戒烟戒酒。定期复查肠镜能及时发现复发或新发息肉,40岁以上人群应每5-10年进行筛查。出现持续腹痛、排便习惯改变或血便等症状时须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