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息肉是不是必须切除

关键词: #肠息肉
关键词: #肠息肉
肠息肉是否需要切除需根据其类型、大小及病理结果综合判断,多数情况下建议切除以预防癌变风险。
肠息肉是肠黏膜表面突起的异常组织,可分为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腺瘤性息肉等类型。增生性息肉和炎性息肉通常体积较小,癌变概率较低,若直径小于5毫米且无出血、梗阻等症状,可暂不切除,但需定期复查肠镜监测变化。腺瘤性息肉尤其是绒毛状腺瘤或直径超过10毫米的息肉,癌变风险显著增加,通常建议在内镜下切除。对于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遗传性疾病引起的多发性息肉,需积极手术干预以防止恶变。内镜下切除是主要治疗方式,包括高频电切术、黏膜切除术或黏膜下剥离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势。
极少数情况下,若患者存在严重凝血功能障碍、心肺功能不全等手术禁忌证,或息肉位置特殊无法安全切除,可能选择保守观察。但需通过增强影像学检查排除恶性特征,并缩短随访间隔至3-6个月。对于病理证实已发生局部癌变的息肉,需追加根治性手术切除相应肠段。
肠息肉切除后应保持低脂高纤维饮食,适量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避免长期摄入腌制、烧烤类食物,戒烟限酒。术后1年内需复查肠镜,之后根据病理结果制定3-5年的随访计划。日常出现便血、腹痛或排便习惯改变时应及时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