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查心肌缺血和心肌炎的区别

心肌缺血与心肌炎可通过症状特点、检查手段、病因机制等方面区分。主要有症状差异、检查方法、发病原因、病理机制、治疗原则等要点。
心肌缺血主要表现为胸骨后压榨性疼痛,常放射至左肩或下颌,伴随胸闷、气短,多在劳累或情绪激动时发作,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心肌炎常见发热、乏力等前驱感染症状,随后出现心悸、胸痛,疼痛性质多为隐痛或钝痛,与活动关系不显著,可能伴随心律失常或心力衰竭表现。
心肌缺血诊断依赖心电图显示ST段压低或抬高、T波倒置等缺血改变,冠脉CTA或造影可见血管狭窄。心肌炎心电图多表现为广泛导联ST-T改变,心肌酶谱升高但无典型酶峰曲线,心脏磁共振可见心肌水肿或延迟强化,心内膜活检可确诊炎症浸润。
心肌缺血主要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心肌炎多由病毒感染引发,如柯萨奇病毒、流感病毒等,也可由自身免疫性疾病、药物毒性或放射线暴露引起。
心肌缺血是心肌供氧与需氧失衡导致的细胞缺氧损伤,可逆性较强。心肌炎为病原体直接侵袭或免疫反应引起的心肌细胞坏死和间质水肿,可能遗留心肌纤维化。
心肌缺血需改善心肌供血,常用硝酸甘油片、阿司匹林肠溶片、阿托伐他汀钙片等药物,严重者需支架植入。心肌炎以抗病毒、营养心肌为主,如辅酶Q10胶囊、维生素C片,重症需用甲泼尼龙片抑制免疫反应。
出现胸痛症状时应立即静卧休息,避免剧烈活动。心肌缺血患者需长期控制血压、血糖,戒烟限酒,定期复查心电图。心肌炎患者急性期需卧床,恢复期避免劳累,注意预防呼吸道感染。两类疾病均需在心血管专科医生指导下规范治疗,不可自行调整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