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骤停脑复苏的主要措施

心脏骤停脑复苏的主要措施有胸外按压、人工呼吸、电除颤、药物治疗、亚低温治疗等。心脏骤停后脑组织缺氧可能导致不可逆损伤,需立即采取综合干预手段。
胸外按压是维持血液循环的基础措施,通过按压胸骨中下段使心脏被动泵血。按压深度需达到5-6厘米,频率保持在100-120次/分钟,按压中断时间不超过10秒。正确手法为掌根贴紧胸骨,双臂垂直用力,保证每次按压后胸廓完全回弹。持续有效的胸外按压可为脑组织提供最低限度的血流灌注。
人工呼吸与胸外按压配合使用,采用30:2的比例交替进行。操作时开放气道,捏住患者鼻孔,施救者正常吸气后包紧患者口唇吹气1秒,观察到胸廓隆起为有效。使用球囊面罩时可提供更高浓度氧气。避免过度通气导致胸腔内压升高影响回心血量。人工呼吸能维持血氧饱和度,减轻脑缺氧损伤。
对心室颤动或无脉性室速患者需立即电除颤,双相波除颤仪首次能量选择120-200焦耳。电极板放置位置为胸骨右缘锁骨下与左乳头外侧腋中线处,放电时确保所有人员脱离患者。除颤后立即恢复胸外按压,2分钟后评估心律。早期电除颤可终止恶性心律失常,恢复有效心搏。
肾上腺素是心脏骤停的核心药物,每3-5分钟静脉注射1毫克,通过α受体激动作用提高冠脉灌注压。胺碘酮用于顽固性室颤,首剂300毫克静脉推注。碳酸氢钠仅在严重代谢性酸中毒时酌情使用。给药途径优先选择中心静脉,药物需用生理盐水快速冲入。合理用药有助于恢复自主循环。
自主循环恢复后对昏迷患者实施目标体温管理,通过冰毯、冰帽或血管内降温装置将核心体温控制在32-36℃维持24小时。降温期间需镇静镇痛防止寒战,复温速度不超过0.25℃/小时。亚低温能降低脑代谢率,减轻再灌注损伤,改善神经功能预后。
心脏骤停后脑复苏需建立多学科协作体系,包括现场急救、转运监护、院内高级生命支持和神经功能保护。日常应普及心肺复苏技能培训,公共场所配置自动体外除颤仪。康复期患者需进行认知功能评估,配合高压氧、针灸等综合康复手段,定期随访神经系统后遗症。家属应学习基本护理技巧,关注患者心理状态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