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啥原因引起的

中耳炎可能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咽鼓管功能障碍、过敏反应、鼻窦炎、腺样体肥大等原因引起。中耳炎通常表现为耳痛、听力下降、耳内闷胀感等症状,可通过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缓解。
细菌或病毒感染是中耳炎最常见的原因,病原体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引发炎症。常见致病菌包括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病毒如呼吸道合胞病毒也可能导致中耳炎。患者可能出现耳痛、发热、耳内分泌物增多等症状。治疗可遵医嘱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头孢克洛颗粒、氧氟沙星滴耳液等药物控制感染。
咽鼓管连接鼻咽部与中耳,具有调节中耳气压和引流功能。当咽鼓管因感冒、鼻炎等原因发生功能障碍时,可能导致中耳负压和积液,进而引发中耳炎。患者常感到耳闷、耳鸣,儿童可能出现抓耳动作。可通过咽鼓管吹张术改善功能,配合使用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减轻黏膜水肿。
过敏性鼻炎或过敏性咽喉炎可能引发咽鼓管黏膜水肿,导致中耳通气障碍。过敏原如尘螨、花粉等刺激可诱发中耳炎,表现为反复耳闷、耳痒伴流清涕。治疗需控制过敏反应,可遵医嘱使用氯雷他定片、孟鲁司特钠咀嚼片,配合生理盐水鼻腔冲洗减少过敏原接触。
鼻窦与中耳通过咽鼓管相通,急性或慢性鼻窦炎时炎症可能蔓延至中耳。鼻窦分泌物中的病原体和炎性物质可经咽鼓管逆行感染,患者除鼻塞流脓涕外,还会出现耳痛、听力减退。治疗需针对鼻窦炎使用桉柠蒎肠溶软胶囊促进黏液排出,配合布地奈德鼻喷雾剂减轻炎症。
儿童腺样体肥大会压迫咽鼓管咽口,阻碍中耳通气引流,增加中耳炎发生概率。患儿常有夜间打鼾、张口呼吸等表现,长期可导致分泌性中耳炎。对于反复发作的病例,可能需行腺样体切除术,术后可配合使用鼻用糖皮质激素如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预防复发。
预防中耳炎需注意避免上呼吸道感染,感冒时正确擤鼻,避免用力过猛导致病原体进入中耳。保持鼻腔清洁,过敏体质者需减少接触过敏原。儿童应定期检查腺样体,避免长期用耳机或处于噪音环境。出现耳部不适时避免自行掏耳,及时就医明确病因。游泳时使用耳塞防止污水入耳,哺乳期婴儿喂奶后保持头高位以防奶液反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