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的一般检查

关键词: #口腔
关键词: #口腔
口腔的一般检查主要包括视诊、触诊、叩诊、探诊和嗅诊等基本方法,用于评估牙齿、牙龈、舌、口腔黏膜等结构的健康状况。检查内容涵盖龋齿、牙周病、口腔黏膜病变、牙齿排列异常等问题,是预防和早期发现口腔疾病的重要手段。
通过肉眼观察口腔内各部位的形态、颜色和质地变化。检查牙齿是否存在龋坏、缺损或着色,牙龈有无红肿、出血或萎缩,口腔黏膜是否出现溃疡、白斑或异常增生。舌体检查需注意舌苔厚度、舌乳头状态及舌面裂纹。视诊还能发现牙齿排列不齐、咬合关系异常等结构问题。
用手指或器械接触口腔组织判断其质地和敏感性。常用双指触诊法检查唾液腺导管开口,评估颌下腺和舌下腺功能。触压牙龈可检测肿胀或压痛,探查牙齿松动度能判断牙周支持组织破坏程度。对于口腔肿块,需触诊其大小、硬度、活动度及与周围组织关系。
使用口镜柄轻叩牙冠表面,通过声音和疼痛反应判断牙髓及根尖周状况。清脆音提示牙周组织健康,浊音可能提示根尖炎症。叩诊阳性反应常见于根尖周炎、牙周脓肿或牙外伤,阴性结果不能完全排除牙髓坏死等深层病变。
采用牙周探针测量牙龈沟深度,正常值为1-3毫米,超过此范围提示牙周袋形成。探诊出血是牙龈炎症的重要指标。尖锐探针可检测龋齿的深度和范围,探查窝沟点隙是否卡住探针。特殊探针还能检查瘘管走向和唾液腺导管通畅性。
通过气味判断口腔健康状况。典型的口臭可能源于牙周炎、龋齿或舌苔堆积。坏死性龈口炎会产生特征性腐败味,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时可有烂苹果味。某些全身性疾病如肝衰竭、尿毒症也会通过呼吸气味反映出口腔外的病理变化。
定期口腔检查建议每6-12个月进行一次,日常需保持早晚刷牙、使用牙线清洁牙缝的习惯。减少高糖饮食摄入,避免吸烟等刺激口腔黏膜的行为。发现牙龈出血、牙齿敏感或口腔溃疡长期不愈时,应及时就医复查。儿童、孕妇及糖尿病患者等特殊人群应加强口腔健康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