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口腔炎症有哪些类型的

小儿口腔炎症主要有疱疹性口炎、鹅口疮、溃疡性口炎、卡他性口炎、口角炎等类型。疱疹性口炎由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引起,鹅口疮多与白色念珠菌感染有关,溃疡性口炎常由细菌感染导致,卡他性口炎多见于物理化学刺激,口角炎与维生素缺乏或局部感染相关。
疱疹性口炎由单纯疱疹病毒1型感染引起,常见于6个月至5岁儿童。患儿口腔黏膜会出现成簇小水疱,破溃后形成溃疡,伴随发热、拒食等症状。治疗可遵医嘱使用阿昔洛韦颗粒抗病毒,配合康复新液含漱促进黏膜修复。家长需注意隔离患儿避免交叉感染。
鹅口疮是白色念珠菌感染所致的口腔黏膜病变,多见于婴幼儿。特征表现为颊黏膜、舌面出现白色凝乳状斑块,强行擦除后可见充血创面。治疗需使用制霉菌素混悬液局部涂抹,哺乳期母亲需同步治疗乳头真菌感染。家长应加强奶瓶消毒,避免重复感染。
溃疡性口炎主要由链球菌等细菌感染引起,表现为牙龈、颊黏膜多处深溃疡,表面覆盖灰白色假膜,伴有明显口臭。可遵医嘱使用头孢克洛干混悬剂抗感染,配合复方氯己定含漱液消炎。家长需注意保持患儿口腔清洁,避免进食刺激性食物。
卡他性口炎多因烫伤、过硬食物刮伤或过敏原刺激导致,表现为口腔黏膜广泛充血水肿,唾液分泌增多。治疗以消除刺激因素为主,可使用西吡氯铵含片缓解症状。家长应检查患儿餐具温度,避免喂食过硬、过热食物。
口角炎常见病因为维生素B2缺乏或链球菌/念珠菌感染,表现为口角潮红、皲裂、结痂。营养缺乏型需补充复合维生素B片,感染型需使用红霉素软膏或克霉唑乳膏。家长应注意纠正患儿偏食习惯,保持口周皮肤干燥清洁。
日常护理中,家长应选择软毛牙刷为患儿清洁口腔,餐具定期煮沸消毒。饮食宜温凉流质或半流质,避免酸性、辛辣食物刺激黏膜。注意观察患儿体温变化,若持续发热或溃疡面积扩大,应及时就医。哺乳期母亲需注意乳头清洁,人工喂养者应规范冲泡奶粉浓度,避免过浓或过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