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检查小肠绒毛正常呢

关键词: #小肠
关键词: #小肠
检查小肠绒毛是否正常可通过小肠镜检查、胶囊内镜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等方法实现。小肠绒毛异常可能与乳糜泻、肠道感染、克罗恩病等因素有关,建议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检查方式。
小肠镜检查是评估小肠绒毛结构的金标准,通过内镜直接观察绒毛形态。医生将带有摄像头的细长软管经口或肛门插入,可清晰显示绒毛变短、融合或消失等异常。检查前需空腹8小时以上,过程中可能需注气扩张肠腔。该检查能同步进行活检,适用于疑似乳糜泻、淋巴瘤等疾病。检查后可能出现短暂腹胀,需观察有无出血或穿孔等并发症。
胶囊内镜检查采用可吞咽的微型摄像头拍摄全小肠图像,无创评估绒毛状态。患者吞服胶囊后,其随胃肠蠕动自然排出,期间拍摄数万张绒毛微结构照片。该检查适用于无法耐受传统内镜者,能发现绒毛萎缩、淋巴管扩张等改变。但存在胶囊滞留风险,肠道狭窄者禁用。检查前需清洁肠道,期间避免剧烈运动,需确认胶囊排出后方可进行磁共振检查。
组织病理学检查通过活检获取小肠黏膜样本,显微镜下观察绒毛高度、隐窝深度等指标。正常绒毛呈指状突起,绒毛高度与隐窝深度比值约为3:1。病理检查可明确绒毛萎缩程度(分为0-3级),鉴别乳糜泻、热带口炎性腹泻等疾病。取样多通过内镜完成,需至少取4-6块十二指肠降部组织。检查后可出现轻微出血,严重凝血功能障碍者需谨慎。
CT或MR小肠造影可间接评估绒毛异常导致的肠壁改变。患者口服对比剂后,影像显示肠壁增厚、分层消失等征象,提示可能存在绒毛萎缩。该检查适用于评估克罗恩病引起的节段性绒毛病变,还能发现肠梗阻、瘘管等并发症。检查前需禁食4小时,需排除钡剂残留影响图像质量。孕妇及肾功能不全者慎用含钆对比剂。
血清学检测可辅助判断绒毛损伤原因,如抗组织谷氨酰胺转移酶抗体诊断乳糜泻,粪钙卫蛋白反映肠道炎症程度。D-木糖吸收试验通过测量尿中木糖排出量评估绒毛吸收功能,数值降低提示吸收不良。血常规可发现贫血,生化检查显示低蛋白血症等营养不良指标。这些检查需结合临床症状解读,异常结果应进一步行内镜验证。
日常需注意观察排便性状变化,长期腹泻、脂肪泻者应及时就医。确诊绒毛萎缩后需调整饮食,乳糜泻患者应严格无麸质饮食,营养不良者需补充维生素D、铁剂等。避免自行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等损伤肠黏膜药物,定期复查内镜评估绒毛修复情况。出现持续腹痛、体重下降等症状需警惕疾病进展,必要时进行多学科会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