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外观特点为

早产儿外观特点主要有皮肤薄嫩多皱褶、胎毛多且分布广、头大身小比例失调、耳廓软骨发育不全、足底纹路少或缺失等。早产儿因未足月出生,各器官系统发育不成熟,外观特征与足月儿存在明显差异。
早产儿皮肤呈半透明胶冻状,表皮角质层未完全形成,皮下脂肪少导致皮肤松弛形成皱褶。皮肤血管清晰可见,易出现淤斑或压痕。部分极低出生体重儿可见胎脂残留,这种皮肤屏障功能不完善的状态需加强保湿护理,避免使用刺激性洗护用品。
早产儿体表覆盖大量柔软胎毛,尤其集中于肩背部、前额及四肢。胎毛在妊娠28周左右最显著,随着胎龄增加逐渐减少。胎毛过多反映胎儿尚未完成正常的毛发发育周期,需注意与某些遗传代谢病导致的异常多毛症相鉴别。
早产儿头部占身长比例较大,呈现特征性的"倒三角形"体型。胸廓狭窄伴肋间肌薄弱,腹部膨隆但腹肌张力低下。四肢相对短小,手指脚趾甲常未达指尖,这种特殊体型比例与宫内发育时序差异有关。
早产儿耳廓软骨发育不良表现为耳廓柔软缺乏弹性,耳舟轮廓模糊甚至折叠。耳廓位置常偏低,耳甲腔发育不完善。耳廓硬度是评估胎龄的重要指标之一,需与先天性耳畸形进行区分。
妊娠32周前出生的早产儿足底纹路浅而少,主要局限于前足掌。足跟部光滑无皱褶,足弓形态未完全形成。足底纹路发育程度与神经系统成熟度相关,是新生儿胎龄评估的重要参考指标。
早产儿护理需维持适宜温湿度环境,采用"鸟巢式"体位支持,喂养时注意观察吸吮吞咽协调性。定期进行生长发育监测,纠正月龄评估发育里程碑。避免过度刺激,实施个性化发育支持护理。母乳喂养时需强化营养,按医嘱补充维生素及铁剂。接触早产儿前后严格手卫生,预防医院感染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