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肺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支气管肺炎的病因主要有病毒或细菌感染、吸入性损伤、免疫功能低下、过敏反应及环境因素等,发病机制涉及病原体侵袭、炎症反应、气道高反应性及组织损伤等过程。
病毒或细菌感染是支气管肺炎最常见的病因。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肺炎链球菌等病原体通过飞沫传播侵入呼吸道,破坏支气管黏膜屏障,引发局部炎症反应。感染后机体释放炎性介质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形成渗出性病变。针对此类病因需使用抗病毒药物如奥司他韦颗粒或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同时配合祛痰止咳治疗。
吸入有害气体、粉尘或胃内容物可造成支气管黏膜化学性损伤。刺激性物质直接破坏气道纤毛上皮细胞,削弱黏液-纤毛清除功能,继发细菌感染风险显著增加。此类患者可能出现喘息、刺激性咳嗽等症状,需通过支气管肺泡灌洗清除异物,并预防性使用头孢呋辛酯片控制感染。
婴幼儿、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因免疫功能缺陷更易发生支气管肺炎。T淋巴细胞功能减退导致对病原体识别能力下降,IgA分泌减少使黏膜防御减弱。此类患者常见反复感染,需注射肺炎球菌多糖疫苗,必要时静脉输注免疫球蛋白增强抵抗力。
过敏性支气管肺炎与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相关。尘螨、花粉等变应原诱发IgE介导的Ⅰ型超敏反应,组胺释放引起支气管痉挛和黏液分泌亢进。特征性表现为夜间阵发性咳嗽和喘鸣,可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混悬液,口服孟鲁司特钠咀嚼片调节免疫应答。
空气污染、被动吸烟等环境暴露会持续刺激气道。PM2.5颗粒沉积在终末细支气管,激活肺泡巨噬细胞释放IL-8等促炎因子,长期作用可导致支气管上皮化生。建议安装空气净化设备,慢性咳嗽患者可服用乙酰半胱氨酸泡腾片抗氧化治疗。
预防支气管肺炎需保持室内通风,避免接触呼吸道感染患者,流感季节前接种疫苗。急性期应卧床休息,保证每日2000毫升饮水稀释痰液,饮食选择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流质食物。恢复期可进行呼吸操锻炼,采用腹式呼吸增强膈肌力量,但需避免剧烈运动诱发气促。若咳嗽持续超过2周或出现咯血、呼吸困难需及时复查胸部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