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术后腋下肿是怎么回事

乳腺癌术后腋下肿可能与淋巴回流受阻、术后血肿、感染、淋巴水肿、肿瘤复发等因素有关。乳腺癌手术可能涉及腋窝淋巴结清扫或前哨淋巴结活检,术后局部组织损伤和淋巴系统破坏可能导致淋巴液积聚,进而引发肿胀。若肿胀持续加重或伴随红肿热痛,需警惕感染或肿瘤复发可能。
乳腺癌手术过程中若清扫腋窝淋巴结,可能破坏局部淋巴管结构,导致淋巴液回流障碍。术后早期表现为术侧上肢轻度肿胀,皮肤紧绷感明显,抬高患肢可缓解。日常需避免患肢提重物或测量血压,穿戴弹力袖套有助于促进淋巴回流。若肿胀持续超过1个月,需考虑淋巴水肿可能。
手术创面渗血未完全吸收可能形成局部血肿,表现为突发性肿块伴皮肤淤青,触诊有波动感。小血肿可通过加压包扎和冷敷处理,血肿机化后可能形成硬结。若血肿体积较大或持续增大,需穿刺抽吸或手术清除,必要时使用注射用尖吻蝮蛇血凝酶等止血药物。
术后切口护理不当可能引发金黄色葡萄球菌或链球菌感染,表现为红肿热痛伴脓性分泌物,严重者出现发热寒战。需取分泌物培养后使用注射用头孢呋辛钠、盐酸莫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等抗生素。感染控制后肿胀可逐渐消退,但可能遗留局部组织纤维化。
淋巴系统不可逆损伤导致的慢性肿胀,多发生于术后3个月后,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非凹陷性水肿,皮肤增厚呈橘皮样改变。可通过空气波压力治疗仪物理治疗,口服地奥司明片改善微循环,严重者需行淋巴管-静脉吻合术。日常需严格预防皮肤破损和蚊虫叮咬。
腋窝淋巴结或软组织出现无痛性进行性肿大时,需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排除肿瘤复发。复发灶可能表现为质地坚硬的固定肿块,PET-CT检查可评估全身转移情况。根据病理结果选择注射用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甲苯磺酸拉帕替尼片等靶向药物,或补充放射治疗。
术后应每日测量双侧上肢周径差,肿胀超过2厘米需及时就诊。康复期避免患肢静脉穿刺和高温暴晒,坚持低盐高蛋白饮食控制体重。功能锻炼需循序渐进,从握拳运动逐步过渡到爬墙训练,6个月内禁止羽毛球等剧烈运动。定期复查乳腺超声和肿瘤标志物,心理疏导有助于缓解躯体化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