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萎缩性胃炎是什么病

非萎缩性胃炎是指胃黏膜存在炎症但未出现腺体萎缩的一类慢性胃炎,属于消化系统常见疾病。
非萎缩性胃炎主要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该细菌通过破坏胃黏膜屏障引发炎症反应。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可能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削弱胃黏膜保护功能。胆汁反流会导致胃内酸碱环境失衡,酒精和辛辣食物可能直接刺激胃黏膜。部分患者存在自身免疫异常,产生攻击胃壁细胞的抗体。
患者常出现上腹部隐痛或灼烧感,餐后可能出现饱胀不适。部分人群伴有嗳气、反酸等消化不良表现,少数会感到恶心但呕吐较少发生。症状具有间歇性特点,寒冷刺激或情绪波动可能加重不适。胃黏膜可见充血水肿,但胃腺体结构保持完整。
胃镜检查能直观观察黏膜充血水肿程度,需配合病理检查排除萎缩性病变。碳13/14呼气试验可检测幽门螺杆菌感染,血清学检查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自身免疫因素。便潜血试验可筛查黏膜出血情况,胃功能检测能评估胃酸分泌状态。
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需采用四联疗法,常用组合包括奥美拉唑肠溶胶囊、阿莫西林胶囊、克拉霉素片和胶体果胶铋胶囊。胃黏膜保护剂如铝碳酸镁咀嚼片可中和胃酸,促胃肠动力药多潘立酮片能改善消化不良症状。中成药荆花胃康胶丸具有一定抗炎作用。
规范治疗下多数患者预后良好,但需定期复查胃镜监测黏膜变化。日常应保持规律饮食,避免过冷过热及腌制食品。戒烟限酒有助于黏膜修复,控制情绪压力可减少症状发作。建议每1-2年进行胃功能评估,出现消瘦或黑便应及时就医。
非萎缩性胃炎患者需注意饮食温度适宜,选择易消化的食物如粥类、面条等,避免油炸食品和浓茶咖啡。可适量补充富含维生素B族的食物如瘦肉、鸡蛋,有助于黏膜修复。保持作息规律,餐后适度散步促进胃肠蠕动。若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出现体重下降,应进行胃镜复查排除病情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