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扭转是什么病理原因引起的

肠扭转通常由肠道解剖结构异常、肠系膜过长、肠道蠕动功能紊乱、腹腔内粘连、暴饮暴食等因素引起。肠扭转主要表现为腹痛、腹胀、呕吐、排便排气停止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肠坏死或休克。
先天性肠道旋转不良或盲肠游离等解剖异常可增加肠扭转概率。这类患者肠道固定点缺失,肠管活动度增大,易因体位改变或肠蠕动异常诱发扭转。典型症状为突发脐周绞痛伴不对称腹胀,可能伴随恶心呕吐。需通过腹部CT或造影确诊,多数需手术复位并固定肠管。
肠系膜发育过长使肠道活动范围过大,剧烈运动或体位突变时易发生扭转。常见于乙状结肠和回盲部,表现为腹部包块、压痛及肠鸣音亢进。早期可通过胃肠减压尝试复位,失败者需行肠切除吻合术。术后需避免突然转身等动作。
肠道神经节病变或电解质紊乱导致肠蠕动节律异常,可能引发局部肠袢扭转。常见于帕金森病患者或低钾血症者,症状呈阵发性加剧。需纠正原发病因,必要时使用甲氧氯普胺片调节蠕动。反复发作者需考虑肠固定术。
既往腹部手术或腹膜炎形成的粘连带可能成为肠扭转支点。患者多有手术史,表现为粘连性肠梗阻伴绞痛。腹部平片可见液气平面,初期可尝试禁食减压,若出现腹膜刺激征需紧急行粘连松解术。
大量进食后肠内容物骤增,尤其高纤维食物可能加重肠袢下垂诱发扭转。典型表现为餐后剧烈腹痛伴呕吐胃内容物。轻症可通过体位改变缓解,重症需禁食并静脉补液。日常应规律饮食,避免一次性过量摄入粗纤维食物。
肠扭转患者急性期应绝对禁食,症状缓解后从流质饮食逐步过渡。恢复期避免剧烈运动和突然体位变化,定期复查肠功能。既往有扭转史者需警惕复发,出现持续腹痛或呕吐应立即就医。日常保持规律排便习惯,便秘者可适当使用乳果糖口服溶液软化粪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