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衰竭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呼吸衰竭的病理生理学基础主要涉及通气功能障碍、弥散障碍、通气/血流比例失调以及氧耗量增加等机制。
通气功能障碍是呼吸衰竭的核心机制之一,分为限制性和阻塞性两类。限制性通气障碍常见于胸廓畸形、胸腔积液等,导致肺扩张受限;阻塞性通气障碍多由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等引起,气道阻力增加使肺泡通气量下降。两者均导致肺泡通气不足,二氧化碳潴留和低氧血症。治疗需针对原发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可遵医嘱使用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或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
弥散障碍指氧气通过肺泡-毛细血管膜的能力降低,常见于肺纤维化、肺水肿等疾病。由于肺泡膜增厚或有效弥散面积减少,氧交换效率下降,表现为动脉血氧分压显著降低。这类患者需通过氧疗改善低氧状态,严重者可考虑无创通气支持。
正常通气/血流比例为0.8,当肺泡通气量与血流灌注不匹配时,分为无效腔样通气和功能性分流两种情况。前者见于肺栓塞等血流减少疾病,后者见于肺炎等通气不足病变。这种失调导致换气效率低下,是低氧血症的重要原因,需通过纠正原发病和调整呼吸机参数改善。
高热、剧烈运动或甲状腺功能亢进等情况会显著增加机体氧耗量。当患者原有呼吸功能储备不足时,增加的氧需求可能超出代偿能力,诱发呼吸衰竭。这类患者需控制基础代谢率,同时提供氧疗支持。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脑卒中、药物抑制等可导致呼吸中枢驱动不足,表现为肺泡通气量降低和高碳酸血症。需通过病因治疗和呼吸兴奋剂如尼可刹米注射液干预,严重者需机械通气。
呼吸衰竭患者日常需避免吸烟及二手烟暴露,保持环境空气流通。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应定期监测肺功能,遵医嘱规范使用支气管扩张剂。急性发作时及时就医,避免剧烈运动或进入高原等低氧环境。饮食宜选择高蛋白、易消化食物,维持适度体重以减少呼吸负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