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间质性肺炎

关键词: #肺炎
关键词: #肺炎
普通间质性肺炎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肺纤维化疾病,主要累及肺间质,病理特征为成纤维细胞灶和蜂窝肺改变。该病可能与吸烟、环境暴露、胃食管反流、遗传易感性等因素有关,典型症状包括干咳、活动后气促、双肺底爆裂音,晚期可出现杵状指和肺动脉高压。确诊需结合高分辨率CT、肺功能检查及病理活检,治疗以抗纤维化药物(如吡非尼酮胶囊、尼达尼布软胶囊)和氧疗为主,急性加重期需糖皮质激素冲击。患者应严格戒烟,避免接触粉尘,定期监测肺功能,接种流感疫苗和肺炎疫苗有助于减少感染诱发加重的风险。
普通间质性肺炎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与肺泡上皮反复损伤修复异常相关。吸烟是最明确的危险因素,烟草烟雾中的有害物质可导致肺泡上皮细胞凋亡。胃内容物微量吸入可能通过激活炎症反应促进纤维化,部分患者存在MUC5B基因多态性等遗传背景。环境暴露如金属粉尘、木屑等职业接触也与疾病进展相关,某些病例可能与自身免疫异常有关但不符合特定结缔组织病诊断标准。
患者通常在50岁以上起病,隐匿性进展的活动后呼吸困难是最突出症状,初期易被误认为衰老或缺乏锻炼。特征性干咳对镇咳药反应差,听诊双肺底可闻及Velcro样爆裂音。疾病进展期出现静息状态下氧饱和度下降,部分患者伴有体重减轻和乏力。约25%病例可见杵状指,晚期可继发肺心病表现为下肢水肿。症状常在呼吸道感染后急剧恶化,出现发热和咳脓痰等急性加重表现。
胸部高分辨率CT是诊断关键,典型表现为胸膜下为主的网格状阴影伴牵拉性支气管扩张,下肢更显著。疾病早期可能仅见磨玻璃影,随着纤维化进展逐渐出现蜂窝肺改变,肺容积缩小。需注意与其他间质性肺病鉴别,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多呈对称性磨玻璃影,而过敏性肺炎常伴有小叶中心性结节。动态随访CT可评估病变进展速度,蜂窝肺范围与预后显著相关。
外科肺活检显示时空异质性特点,即正常肺组织、炎症区域和终末期纤维化病灶并存。成纤维细胞灶是特征性表现,代表急性肺损伤修复部位,常伴有Ⅱ型肺泡上皮增生。需与寻常型间质性肺炎模式鉴别的包括纤维化型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后者病变分布更均匀且缺乏蜂窝样改变。经支气管镜冷冻肺活检可部分替代外科活检,但标本量较小可能影响诊断准确性。
抗纤维化药物是基础治疗,吡非尼酮胶囊通过抑制TGF-β通路减缓肺功能下降,尼达尼布软胶囊可阻断多种生长因子受体。急性加重需静脉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冲击治疗,合并感染时根据病原学选用抗生素。长期家庭氧疗指征为静息状态下动脉血氧分压低于55mmHg,肺康复训练能改善运动耐力。终末期患者评估肺移植适应证,需注意合并肺动脉高压者预后较差。每3-6个月需复查肺功能和6分钟步行试验评估疾病进展。
患者日常应保持室内湿度40%-60%,使用空气净化器减少刺激物吸入。营养支持建议高蛋白饮食配合口服营养补充剂,维持体重指数在20-25kg/m²。呼吸操和膈肌训练可改善通气效率,但需避免过度劳累诱发缺氧。严格遵医嘱用药并监测抗纤维化药物的肝功能影响,出现发热或气促加重应立即就医。心理支持很重要,可加入患者互助组织获取疾病管理经验,避免焦虑情绪影响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