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病毒性脑膜炎症状及治疗方法

小儿病毒性脑膜炎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精神萎靡、颈项强直等症状,可通过抗病毒治疗、对症支持治疗、降低颅内压治疗、免疫调节治疗、康复治疗等方式干预。病毒性脑膜炎通常由肠道病毒、单纯疱疹病毒、腮腺炎病毒、流感病毒、EB病毒等病原体感染引起,需及时就医明确病原体。
患儿常出现38℃以上的持续性发热,可能伴随寒战或出汗。发热与病毒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引发的炎症反应有关,需监测体温变化。若体温超过38.5℃,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混悬液、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溶液等退热药物,同时配合物理降温。
颅压增高刺激脑膜会导致剧烈头痛,婴幼儿表现为哭闹不安、拍打头部。头痛多在发热后出现,可能伴随畏光症状。可遵医嘱使用甘露醇注射液降低颅内压,或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缓解疼痛,避免自行服用止痛药掩盖病情。
颅内压升高刺激呕吐中枢会引起喷射性呕吐,与进食无关且反复发作。严重呕吐可能导致脱水,需静脉补充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呕吐期间应暂禁食,症状缓解后从流质饮食逐渐过渡。
患儿表现为嗜睡、反应迟钝或烦躁交替出现,与脑细胞缺氧和代谢紊乱有关。需保持环境安静,避免强光刺激。重症可能出现意识障碍,需使用注射用更昔洛韦等抗病毒药物控制感染,必要时进行脑脊液置换。
脑膜刺激征典型表现为颈部肌肉僵直,被动屈颈时有抵抗感。检查时可发现凯尔尼格征阳性。此症状提示脑膜炎症进展,需住院接受阿糖腺苷注射液等抗病毒治疗,配合营养神经药物如甲钴胺片促进恢复。
患儿发病期间应卧床休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饮食选择易消化的米粥、面条等,少量多餐补充营养。恢复期可进行肢体按摩和认知训练,定期复查脑电图评估恢复情况。家长需观察患儿意识状态、肢体活动等变化,出现抽搐或昏迷需立即就医。日常注意手卫生,避免接触呼吸道感染患者,接种麻腮风疫苗、乙脑疫苗等可预防部分病毒性脑膜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