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麻痹有什么后遗症呢

小儿麻痹后遗症主要包括肌肉萎缩、关节畸形、肢体瘫痪、脊柱侧弯和呼吸功能障碍等。小儿麻痹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引起的神经系统疾病,部分患儿在急性期后可能遗留永久性功能障碍。
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受损导致肌肉失神经支配,常见于下肢近端肌群。患儿表现为患肢周径缩小、肌力下降,可能伴随肌束震颤。康复治疗包括低频电刺激、被动关节活动训练,必要时可使用矫形器辅助。肌肉萎缩程度与急性期病情严重程度相关。
肌肉力量失衡引发关节力学改变,好发于踝关节和膝关节。马蹄内翻足是最常见的畸形类型,可能伴有韧带松弛或关节挛缩。早期可通过系列石膏矫形,严重者需行跟腱延长术或关节融合术。畸形进展可能导致步态异常和继发性骨关节炎。
单侧下肢瘫痪最为多见,表现为肌张力低下、腱反射消失。瘫痪肢体可能出现生长发育迟缓,导致双下肢长度差异。治疗需结合支具使用和步态训练,对于超过3厘米的肢体不等长可考虑骨骨骺阻滞术。长期瘫痪可能合并骨质疏松和病理性骨折。
躯干肌肉不对称瘫痪可导致进行性脊柱侧凸,多见于胸腰段。初期表现为双肩不等高,随年龄增长可能出现心肺功能受限。轻度侧弯可通过矫形支具控制,超过40度的侧弯需行脊柱内固定术。定期脊柱X线检查对监测畸形进展至关重要。
延髓受累或严重胸廓畸形可导致限制性通气障碍。表现为反复肺部感染、运动耐量下降,严重者需夜间无创通气支持。呼吸肌训练和体位引流有助于改善肺功能,每年应接种流感疫苗预防呼吸道感染。部分患儿可能长期依赖气管切开维持通气。
小儿麻痹后遗症需要多学科团队持续管理,包括康复科、骨科和呼吸科等。建议定期评估运动功能发育情况,制定个性化康复计划。保持适度运动有助于延缓肌肉萎缩,均衡营养摄入可预防骨质疏松。家长应注意预防跌倒和压疮,及时处理皮肤破损。疫苗接种是预防脊髓灰质炎最有效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