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肠造瘘术的坏处

空肠造瘘术可能引发造口周围皮肤感染、肠梗阻、营养吸收障碍等并发症。空肠造瘘术是一种通过手术在空肠建立人工通道的干预措施,主要用于解决进食障碍或肠道功能异常问题。
造口周围皮肤感染是空肠造瘘术后常见问题,可能与造口护理不当、细菌滋生等因素有关。患者可能出现皮肤红肿、疼痛、渗出液增多等症状。治疗需遵医嘱使用莫匹罗星软膏、夫西地酸乳膏等外用抗生素,同时加强造口清洁与消毒。感染严重时可能需口服头孢克洛胶囊或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
肠梗阻可能与术后粘连、造口狭窄或肠管扭曲有关,表现为腹痛、呕吐、造口排泄物减少。轻度梗阻可通过禁食、胃肠减压缓解,严重时需手术松解粘连。预防措施包括术后早期活动、避免腹部受压,必要时使用乳果糖口服溶液促进肠蠕动。
空肠造瘘可能改变食物消化路径,导致脂肪、维生素B12等营养素吸收不足。患者可能出现体重下降、贫血或腹泻。需调整喂养方式,选择易吸收的短肽型肠内营养粉,并定期监测营养指标。必要时补充维生素B12注射液或复合维生素片。
造瘘口排泄量过多时易引发低钾、低钠血症,与消化液大量丢失有关。症状包括乏力、心律失常或意识模糊。需定期检测电解质水平,通过氯化钾缓释片或口服补液盐纠正失衡,同时控制高渗性食物摄入。
部分患者因身体形象改变、护理负担产生焦虑或抑郁。表现为社交回避、情绪低落。可通过造口护理培训增强自我管理信心,必要时联合心理疏导或帕罗西汀片等抗抑郁药物干预。
术后需保持造口周围皮肤干燥清洁,使用造口专用护理产品。饮食应遵循少食多餐原则,避免高纤维或产气食物。定期复查造口功能与营养状态,出现排泄异常、持续腹痛或发热时及时就医。长期携带造瘘管者需每3-6个月更换导管,防止老化破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