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胃粘膜脱落怎么治疗

小儿胃粘膜脱落可通过调整饮食、口服药物、静脉补液、内镜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治疗。胃粘膜脱落可能与饮食不当、药物刺激、感染、应激反应、胃部疾病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腹痛、呕吐、食欲下降、呕血、黑便等症状。
饮食不当可能导致胃粘膜脱落,建议家长给予患儿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等,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少量多餐有助于减轻胃肠负担,促进胃粘膜修复。可适量饮用温开水或淡盐水补充水分。
胃粘膜保护剂如硫糖铝混悬液、铝碳酸镁咀嚼片有助于覆盖受损粘膜。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肠溶胶囊可减少胃酸分泌。若存在感染,需遵医嘱使用阿莫西林颗粒等抗生素。家长需严格按医嘱给药,不可自行调整剂量。
严重呕吐可能导致脱水,需静脉补充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营养不良患儿可静脉输注复方氨基酸注射液补充营养。治疗期间需监测尿量及生命体征,及时调整补液方案。
对于活动性出血的胃粘膜损伤,可在胃镜下进行止血夹夹闭或电凝止血。内镜检查能明确病变范围,必要时可进行粘膜活检排除其他疾病。术后需禁食一段时间,逐步恢复饮食。
大面积胃粘膜坏死或穿孔需行胃部分切除术。术后需留置胃管减压,静脉营养支持。并发症包括吻合口瘘、腹腔感染等,需密切观察腹部体征及引流液性状。
家长应注意观察患儿症状变化,记录呕吐物及大便性状。恢复期避免剧烈运动,保证充足休息。定期复查胃镜评估粘膜修复情况。保持饮食卫生,避免食用生冷食物。若出现持续腹痛、呕血等情况需及时就医。建立规律饮食习惯,避免暴饮暴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