疱疹性咽峡炎的主要病原是

疱疹性咽峡炎的主要病原是柯萨奇病毒A组,少数情况下由肠道病毒71型或其他肠道病毒引起。
柯萨奇病毒A组是疱疹性咽峡炎最常见的病原体,其中以A16型为主。这类病毒通过粪口途径或呼吸道飞沫传播,感染后潜伏期通常为3-5天。病毒侵入咽部黏膜后,会在局部复制并引发炎症反应,导致特征性的口腔疱疹和溃疡形成。患者常表现为突发高热、咽痛、拒食等症状,口腔检查可见咽峡部散在灰白色疱疹,周围有红晕,疱疹破溃后形成浅表溃疡。该病毒感染具有自限性,多数患儿在1周左右症状可自行缓解。
肠道病毒71型感染相对少见,但可能引起更严重的临床表现。除典型咽峡炎症状外,该型病毒更易侵袭神经系统,可能导致无菌性脑膜炎、脑干脑炎等并发症。部分患儿会出现手足臀部皮疹,与手足口病症状存在交叉。这类病例需密切观察神经系统症状,如持续嗜睡、肢体抖动或呼吸节律异常等表现,必要时需住院治疗。
疱疹性咽峡炎患儿应保持口腔清洁,进食后可用温盐水漱口。饮食宜选择温凉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避免酸辣刺激性食物加重口腔疼痛。家长需注意观察患儿精神状态、尿量及体温变化,出现持续高热、脱水或神经系统症状时须及时就医。患病期间应做好隔离措施,避免与其他儿童密切接触,患儿用品需煮沸消毒或日光暴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