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孔肯雅热怎么防治

基孔肯雅热可通过防蚊灭蚊、隔离患者、加强个人防护、对症治疗、疫苗接种等方式防治。基孔肯雅热通常由基孔肯雅病毒感染引起,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临床表现为发热、关节痛、皮疹等症状。
清除积水容器、使用蚊帐和纱窗可减少蚊虫滋生。户外活动时穿浅色长袖衣物,喷洒驱蚊剂如避蚊胺。社区定期开展灭蚊行动,喷洒杀虫剂降低蚊媒密度。蚊虫活跃时段避免在树荫、草丛等区域长时间停留。
发病期患者应单独居住并使用蚊帐,防止被蚊虫叮咬后传播病毒。急性发热期血液中含有病毒,需隔离至退热后5天。患者衣物需高温消毒,排泄物用含氯消毒剂处理。护理人员需穿戴防护装备避免接触传播。
前往疫区前可接种基孔肯雅热减毒活疫苗。孕妇、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需加强防护,出现疑似症状立即就医。接触患者后监测体温2周,发现关节肿痛及时检查。旅行期间避免使用含阿司匹林的退热药以防出血风险。
高热患者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片退热,关节痛可服用布洛芬缓释胶囊。严重病例需静脉补液纠正脱水,禁用糖皮质激素。合并细菌感染时根据药敏试验选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恢复期进行关节康复训练预防慢性疼痛。
目前已有基孔肯雅热病毒样颗粒疫苗获批,接种2剂次间隔4周可产生持久免疫。重点人群包括疫区居民、旅行者和医务人员。疫苗接种后可能出现局部红肿或低热,禁忌症包括免疫缺陷者和孕妇。疫苗保护率较高但非绝对,仍需配合其他防护措施。
基孔肯雅热流行季节需保持环境干燥通风,室内使用电蚊香液。饮食宜清淡富含维生素C,如柑橘、猕猴桃等水果有助于增强免疫力。关节症状持续者可进行热敷和适度拉伸,避免剧烈运动加重炎症。出现持续高热、意识模糊等重症表现须立即住院治疗,医疗机构需做好病例报告和蚊媒监测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