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孔肯尼雅热是什么

基孔肯尼雅热是由基孔肯尼雅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临床特征包括发热、关节痛、皮疹等。该病主要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预防措施以灭蚊防蚊为主。
基孔肯尼雅病毒属于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属,为单股正链RNA病毒。病毒通过编码非结构蛋白和结构蛋白完成复制过程,其E1和E2糖蛋白是介导细胞感染的关键抗原。病毒对热和常用消毒剂敏感,56℃30分钟或紫外线照射均可灭活。
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是主要传播媒介,病毒通过雌蚊叮咬进入人体血液循环。存在母婴垂直传播风险,偶见通过血液制品传播的病例。病毒在蚊体内经8-12天外潜伏期后具备传染性,受感染蚊虫可终生带毒。
潜伏期2-12天后突发高热达39℃以上,伴剧烈关节痛呈双侧对称性,常见于手腕、膝盖等大关节。发病2-5天出现斑丘疹,先累及躯干后蔓延至四肢。部分患者出现结膜充血、恶心呕吐等非特异性症状。
采用实时荧光RT-PCR检测急性期血清中的病毒核酸,发病4天后可检测特异性IgM抗体。血常规显示淋巴细胞减少,部分病例转氨酶轻度升高。需与登革热、寨卡病毒感染等蚊媒传染病进行鉴别诊断。
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发热期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片,禁用阿司匹林肠溶片以防出血倾向。慢性关节痛可考虑氯喹片。预防需清除积水容器等蚊虫孳生地,外出使用避蚊胺驱蚊液,疫区建议安装纱窗纱门。
疫区居民应穿着浅色长袖衣物,清晨黄昏减少户外活动。出现持续高热伴关节痛需及时就医,确诊患者发病一周内需防蚊隔离。恢复期适当补充维生素D滴剂和钙剂有助于缓解关节症状,关节功能锻炼应循序渐进避免过度负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