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肯孔雅热是什么传染病

基肯孔雅热是由基肯孔雅病毒引起的虫媒传染病,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临床特征为突发高热、关节痛和皮疹。
基肯孔雅病毒属于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属,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该病毒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流行,1952年首次在坦桑尼亚被发现。病毒通过感染伊蚊在人群中传播,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是主要传播媒介。
病毒主要通过受感染蚊虫叮咬传播,极少数情况下可通过母婴垂直传播或输血传播。蚊虫叮咬感染者后,病毒在蚊体内繁殖,再次叮咬健康人时将病毒注入人体。蚊媒繁殖需要温暖潮湿环境,故雨季发病率较高。
潜伏期2-12天,典型表现为突发高热、剧烈关节痛和斑丘疹。关节痛多累及手腕、手指、踝关节等小关节,可持续数周至数月。皮疹多出现在躯干和四肢,可伴有头痛、肌痛、结膜炎等。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出血倾向或神经系统症状。
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急性期可通过RT-PCR检测病毒核酸,发病4-5天后可检测特异性IgM抗体。血常规可能显示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需与登革热、寨卡病毒感染等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目前无特效抗病毒药物,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可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片缓解发热和疼痛,布洛芬胶囊减轻关节炎症,氯雷他定片控制皮疹瘙痒。预防措施包括防蚊灭蚊、穿长袖衣物、使用驱蚊剂等。疫区旅行者应做好防护,出现症状及时就医。
基肯孔雅热患者应卧床休息,多饮水,保持皮肤清洁。关节症状明显时可进行热敷或冷敷缓解疼痛。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适当补充维生素C和优质蛋白。恢复期应避免剧烈运动,关节症状持续者可进行康复训练。疫区居民应清除积水容器,安装纱窗纱门,减少蚊虫滋生和叮咬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