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冻疮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怎么办呢

长冻疮可能与寒冷刺激、血液循环不良、局部潮湿、营养不良、免疫异常等因素有关,可通过保暖防寒、改善循环、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清创等方式处理。冻疮是低温环境下皮肤血管收缩导致的炎症反应,好发于手指、足趾、耳廓等末梢部位。
长期暴露于寒冷潮湿环境是冻疮诱发的首要因素。低温导致皮肤血管持续性痉挛,局部组织缺血缺氧引发炎症。典型表现为紫红色肿胀斑块,伴有瘙痒或灼痛。建议冬季穿戴防风防水手套,避免肢体直接接触冰雪。高危职业人群可提前使用凡士林等防护霜增强皮肤屏障。
糖尿病、雷诺综合征等基础疾病患者末梢循环较差,更易发生冻疮。临床可见患处皮肤青紫、温度偏低,严重时出现水疱或溃疡。需积极控制原发病,每日用40℃温水浸泡促进血流。可遵医嘱使用硝苯地平缓释片、前列地尔注射液等血管扩张药物。
汗液浸渍或衣物未及时更换会加速体热散失。常见于运动后未擦干手脚的青少年,皮损多呈边界清楚的红色结节。应保持皮肤干燥,选择吸湿排汗材质袜子,必要时使用氯化铝溶液减少出汗。已破溃创面需用莫匹罗星软膏预防感染。
缺乏维生素B1、蛋白质等营养素会降低机体耐寒能力。此类患者冻疮往往反复发作,愈合缓慢。需增加瘦肉、鸡蛋、全谷物等摄入,必要时补充复合维生素B片。中医认为气血不足者可服用当归四逆汤改善末梢供血。
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血管炎性反应更剧烈,可能发展为深部冻疮。表现为疼痛性硬结伴组织坏死,愈合后遗留瘢痕。需使用泼尼松片控制炎症,严重组织缺损需手术清创。生物制剂如阿达木单抗注射液可用于难治性病例。
冻疮患者日常应避免吸烟饮酒,尼古丁和酒精会加重血管收缩。冬季适当增加有氧运动如快走、跳绳,促进全身血液循环。饮食注意高蛋白、高维生素,可多食用生姜、桂圆等温性食物。若出现皮肤溃烂、剧烈疼痛或发热,提示可能继发感染,须立即就医进行创面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