涎石病好发于下颌下腺的原因

口腔科编辑 科普小医森
0次浏览

涎石病好发于下颌下腺主要与该腺体解剖结构、唾液成分及分泌特点有关。下颌下腺导管长而弯曲、唾液黏稠且含钙量高、腺体位置低易沉积矿物质等因素共同导致结石形成概率升高。

下颌下腺导管自腺体深部发出后,需绕过下颌舌骨肌后缘再开口于舌下肉阜,这段长约5厘米的导管存在多处生理性弯曲。导管走行过程中形成的锐角容易造成唾液流动阻力增大,黏液与无机盐更易在弯曲处滞留。同时导管内壁存在多个狭窄部位,进一步阻碍唾液排出。这种特殊的解剖结构使下颌下腺成为涎石最常发生的部位。

下颌下腺分泌的唾液富含黏液蛋白和碳酸氢盐,其黏稠度明显高于腮腺唾液。当机体脱水或腺体分泌功能异常时,唾液黏稠度增加会加速矿物质结晶的形成。此外该腺体唾液中钙离子浓度可达腮腺唾液的2倍,高浓度的钙盐与磷酸盐在导管内更易发生沉积。长期服用利尿剂或钙剂的人群,唾液电解质平衡改变会进一步促进结石形成。

下颌下腺位于口腔底部,其解剖位置低于腺体导管开口。这种低位结构使唾液需要克服重力作用向上流动,当腺体分泌压力不足时容易发生唾液滞留。夜间睡眠期间唾液分泌量减少,更易造成导管内矿物质沉积。部分患者存在先天性导管扩张或局部瘢痕狭窄,这些病理改变会显著增加结石发生风险。

预防涎石病需保持每日饮水2000毫升以上,进食酸性食物刺激唾液分泌,定期按摩腺体促进导管排空。出现进食后腺体肿胀疼痛时,可采用热敷缓解症状并及时就医。超声检查能明确结石位置与大小,较小结石可通过促唾液分泌排出,较大结石需行涎腺内镜取石或导管切开术。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延伸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相关问答 头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