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痢疾杆菌有哪些症状

肠道痢疾杆菌感染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发热、里急后重及黏液脓血便。症状严重程度与感染菌株毒力、宿主免疫力等因素相关,常见并发症包括脱水、电解质紊乱等。
腹痛多位于下腹部或脐周,呈阵发性绞痛,排便后可能暂时缓解。肠道痢疾杆菌侵袭肠黏膜导致炎症反应,刺激肠道神经引发痉挛性疼痛。腹痛程度可从轻度不适到剧烈绞痛,严重时可能伴随腹肌紧张。患者需避免自行服用止痛药掩盖病情,应及时就医进行粪便培养确诊。
典型表现为频繁排少量黏液脓血便,每日可达10-30次。痢疾杆菌产生的志贺毒素破坏结肠上皮细胞,导致黏膜溃疡出血。初期可为水样便,2-3天后转为典型脓血便。婴幼儿可能出现蛋花汤样便,需警惕脱水风险。家长需注意观察患儿尿量及精神状态。
体温可升至38-40℃,多伴随寒战、头痛等全身症状。发热由内毒素激活免疫系统释放炎症介质所致,通常持续2-5天。儿童可能出现高热惊厥,家长需采用物理降温并监测体温变化。持续高热不退可能提示菌血症,需静脉使用抗生素治疗。
表现为便意频繁但排便量少,排便后仍有未排尽感。直肠黏膜受炎症刺激产生持续排便反射,严重者可能出现肛门坠胀疼痛。此症状可持续至急性期结束后1-2周,老年患者可能合并肛门括约肌功能紊乱。
包括乏力、食欲减退、肌肉酸痛等,严重者可出现意识模糊。志贺毒素入血可能导致溶血尿毒综合征,表现为贫血、少尿、皮肤瘀斑。慢性感染者可能出现反应性关节炎,常见于HLA-B27阳性人群。实验室检查可见白细胞升高、C反应蛋白增高等炎症指标异常。
患者应卧床休息并补充口服补液盐,饮食选择低渣流质如米汤、藕粉,避免牛奶等产气食物。接触者需隔离观察7天,餐具煮沸消毒,便后严格洗手。出现持续血便、少尿、嗜睡等症状时需急诊处理,临床常用药物包括左氧氟沙星片、头孢曲松钠注射液、小檗碱片等,均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恢复期应逐步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帮助肠道菌群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