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入式心脏除颤器

关键词: #心脏
关键词: #心脏
植入式心脏除颤器是一种通过手术植入体内的电子设备,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导致的心脏骤停。植入式心脏除颤器通过持续监测心律,在检测到危险心律时自动发放电击或起搏治疗,从而恢复心脏正常节律。
植入式心脏除颤器由脉冲发生器和电极导线组成。脉冲发生器包含电池和电路系统,通过电极导线与心脏连接。设备会持续记录心脏电活动,当检测到室速或室颤等致命性心律失常时,能在数秒内自动识别并发放治疗。治疗方式包括抗心动过速起搏、低能量同步电复律或高能量除颤电击。现代设备还能存储心律数据供医生后续分析。
植入式心脏除颤器主要适用于有心脏骤停病史、持续性室速、心肌梗死后左心室功能严重下降、某些遗传性心律失常综合征等患者。对于心功能明显减退且预期生存期较长的患者,可能建议预防性植入。需要由心脏专科医生评估适应证,综合考虑患者基础疾病、心律失常风险等因素。
植入手术通常在局部麻醉下进行,耗时1-2小时。医生会在锁骨下区域制作囊袋放置脉冲发生器,通过静脉系统将电极导线送入心脏。术后需要住院观察1-2天,监测设备功能及手术切口情况。手术并发症包括出血、感染、气胸、电极脱位等,但发生率较低。术后1个月内需避免术侧上肢剧烈活动。
植入后需要定期随访检查设备功能,包括远程监测和门诊程控。医生会评估电池电量、导线完整性、治疗记录等参数。当电池接近耗尽时需要更换脉冲发生器。患者需避免接触强电磁场,通过安检时需出示识别卡。若出现设备电击、持续心悸或晕厥等症状需立即就医。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心理适应问题,需要专业疏导。
植入式心脏除颤器患者可进行适度运动,但应避免剧烈对抗性运动。移动电话使用时建议保持15厘米以上距离。多数家用电器可安全使用,但需与微波炉、感应炉等保持距离。医疗检查前需告知医生体内有植入设备,某些检查如MRI需要特殊评估。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有助于改善基础心脏病,包括控制血压、戒烟限酒、规律服药等。
植入式心脏除颤器术后需要长期随访管理,患者应遵医嘱定期复查。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护手术区域,避免外力撞击。保持均衡饮食,适量补充富含钾、镁的食物有助于维持心律稳定。根据医生建议进行适度有氧运动,避免过度疲劳。出现任何异常症状时及时联系心脏专科医生,不要自行调整药物或延误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