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炎需做什么检查

血管炎通常需要做血常规、免疫学检查、影像学检查、血管造影和组织病理学检查。血管炎是一组以血管壁炎症为特征的疾病,可能累及全身多个器官系统,需通过综合检查明确诊断。
血常规是血管炎的基础检查项目,可帮助判断是否存在感染、贫血或炎症反应。血管炎患者可能出现白细胞计数升高、血小板增多或贫血等异常表现。血常规检查操作简便,结果快速可得,能为后续检查提供初步线索。检查前无须特殊准备,但需避免剧烈运动或情绪波动影响结果准确性。
免疫学检查包括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检测、类风湿因子测定和补体水平检测等。这些检查有助于区分血管炎,如ANCA相关性血管炎患者可能出现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阳性。免疫学检查需要采集静脉血,检查前应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免疫功能的药物。检查结果需结合临床表现和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超声、CT和MRI等,可评估血管炎对器官的损害程度。胸部X线可发现肺部病变,腹部超声可观察肝脾情况,MRI能清晰显示血管壁增厚和管腔狭窄。影像学检查无创且直观,但部分检查可能需要使用造影剂,检查前应告知医生过敏史。检查结果可辅助判断疾病活动度和治疗效果。
血管造影是诊断血管炎的重要方法,可直接显示血管狭窄、扩张或闭塞等改变。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能清晰显示中小血管病变,对诊断结节性多动脉炎等疾病有重要价值。检查属于有创操作,需在专业医疗机构进行,可能存在造影剂过敏或穿刺部位出血等风险。检查前需评估肾功能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组织病理学检查是确诊血管炎的金标准,通过活检获取病变组织进行显微镜检查。皮肤、肾脏或肺组织活检可发现血管壁炎症细胞浸润、纤维素样坏死等特征性改变。活检属于有创检查,需根据病变部位选择合适方法,可能存在出血、感染等并发症。检查结果对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指导意义。
血管炎患者应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和受凉。饮食宜清淡易消化,保证优质蛋白和维生素摄入,限制高盐高脂食物。适当进行低强度有氧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避免剧烈运动加重血管负担。定期复诊监测病情变化,严格遵医嘱用药,不可自行调整药物剂量。出现发热、新发皮疹或器官功能异常时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