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卧床身上起水泡怎么办

关键词: #水泡
关键词: #水泡
长期卧床身上起水泡可能与压力性损伤、局部感染、过敏反应、摩擦刺激、汗液浸渍等因素有关,可通过调整体位、清洁护理、药物干预、物理治疗、手术清创等方式处理。
每1-2小时协助患者翻身一次,避免骨突部位持续受压。使用减压垫或气垫床分散压力,保持床单平整干燥。对已出现水泡的部位采用环形支撑方式悬空保护,防止进一步摩擦。翻身时动作轻柔,避免拖拽皮肤。
用生理盐水清洗水泡及周围皮肤,小水泡无须刺破,大水泡需由医护人员无菌操作抽吸渗液。每日用碘伏消毒后覆盖透气敷料,渗出较多时可选用水胶体敷料。保持会阴及皮肤皱褶处清洁干燥,汗液及时擦干,避免使用碱性肥皂。
合并感染时可遵医嘱使用莫匹罗星软膏、复方多粘菌素B软膏等外用抗生素。过敏反应引起的可短期涂抹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疼痛明显时可用利多卡因凝胶局部镇痛。深部组织损伤需口服头孢呋辛酯片或左氧氟沙星片抗感染。
红外线照射可促进创面干燥愈合,每日2次,每次15分钟。超声波治疗有助于消炎消肿,适用于未破溃的水泡。紫外线局部照射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效果较好。治疗时注意保护眼睛,避免直接照射健康皮肤。
对坏死组织较多的Ⅲ-Ⅳ期压力性损伤,需手术清除腐肉并引流。合并脓肿时需切开排脓,术后用康复新液湿敷促进肉芽生长。严重感染伴全身症状者需静脉输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必要时进行植皮手术。
长期卧床患者需每日检查全身皮肤,重点观察骶尾部、足跟、肘部等骨突部位。加强营养支持,保证每日每公斤体重1.2-1.5克优质蛋白摄入,适量补充维生素C片和硫酸锌片促进伤口愈合。使用便器时注意避免刮伤皮肤,搬运患者时采用过床易等辅助工具减少摩擦。建议家属学习预防压力性损伤的护理技巧,发现水泡增大、渗液浑浊或伴有发热时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