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眼病的主要传播途间

红眼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包括直接接触传播、间接接触传播、飞沫传播等。红眼病通常由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常见病原体有腺病毒、金黄色葡萄球菌等,主要表现为眼红、眼痒、分泌物增多等症状。
红眼病患者的眼部分泌物含有大量病原体,通过直接接触患者眼睛或周围皮肤后再触摸自身眼睛可导致感染。常见于家庭成员密切接触或共用毛巾等个人物品。发病后可能出现眼睑红肿、畏光等症状,需使用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更昔洛韦眼用凝胶等药物控制感染,同时避免揉眼。
病原体可附着在门把手、玩具、眼镜等物体表面存活数小时,健康人群接触污染物品后触摸眼睛可能感染。幼儿园、学校等公共场所易发生聚集性传播。表现为结膜充血伴黏稠分泌物,可选用妥布霉素滴眼液、阿昔洛韦滴眼液治疗,接触公共物品后需彻底洗手。
患者咳嗽、打喷嚏时产生的飞沫可能携带病原体,通过空气传播至他人结膜。在密闭空间或近距离交谈时风险较高。常伴随咽喉痛、发热等全身症状,需联合使用利巴韦林喷雾剂和氯霉素滴眼液,患病期间应佩戴口罩。
游泳池、温泉等水体若被病原体污染,游泳时眼部接触污水可引发感染。常见双侧眼睑水肿伴大量脓性分泌物,需采用氟米龙滴眼液抗炎,配合氧氟沙星眼膏预防继发感染,游泳时应佩戴密封护目镜。
新生儿经产道分娩时可能接触母亲生殖道分泌物中的病原体,导致新生儿结膜炎。表现为出生后2-5天出现眼睑粘连和脓性分泌物,需使用红霉素眼膏预防性治疗选用青霉素G钠滴眼液,产妇产前应筛查感染情况。
预防红眼病需注意个人卫生,避免共用眼妆用品或毛巾,接触眼周前后用流动水洗手20秒以上。流行期间减少去人群密集场所,游泳后及时用人工泪液冲洗眼睛。出现眼红、畏光等症状时应立即就医,患病期间暂停佩戴隐形眼镜,所有接触过的枕套等物品需高温消毒。儿童患者应居家隔离至症状完全消失,家长处理分泌物时需戴一次性手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