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骨折紧急处理方法

小儿骨折紧急处理可通过固定患肢、冰敷止痛、避免移动、及时就医、预防休克等方式进行。小儿骨折通常由跌倒、撞击、运动损伤等因素引起,可能伴随肿胀、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
使用夹板或硬纸板固定骨折部位上下关节,避免患肢移动加重损伤。上肢骨折可用三角巾悬吊,下肢骨折需保持伸直状态。固定时注意松紧适度,不可压迫血管或神经。若现场无专业器材,可用书本、木板等硬质物品临时替代。
用毛巾包裹冰袋敷于肿胀处,每次15-20分钟,间隔1小时重复。低温能收缩血管减少出血,缓解疼痛和肿胀。禁止直接将冰块接触皮肤,避免冻伤。冰敷期间需观察皮肤颜色变化,出现苍白或青紫应立即停止。
保持患儿平卧或坐姿稳定,禁止尝试复位或弯曲骨折端。移动可能造成骨折端移位损伤周围血管神经。开放性骨折需用清洁敷料覆盖伤口,不可冲洗或涂抹药物。搬运时需三人协作,分别托住头颈、躯干和下肢。
完成初步处理后2小时内送医,儿童骨骼愈合快但易发生畸形愈合。就医时需详细说明受伤时间、姿势和已采取的措施。医生可能通过X线检查确诊后,采用石膏固定或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延误治疗可能导致生长板损伤影响骨骼发育。
密切观察患儿意识、脉搏和皮肤温度,休克早期表现为烦躁、面色苍白。保持呼吸道通畅,解开衣领抬高下肢20厘米。可少量饮用温水但禁止进食,避免麻醉风险。大出血时用无菌纱布加压包扎,记录出血量供医生参考。
骨折后2-3周内需定期复查X线观察对位情况,拆除固定后逐步进行康复训练。日常注意补充富含钙质的牛奶、奶酪、豆腐等食物,避免剧烈运动直至骨痂形成。家长应检查家居环境消除安全隐患,选择适合年龄的护具进行体育活动。恢复期间出现患肢麻木、发绀或发热需立即复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