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胃病是什么病菌

病毒性胃病通常由诺如病毒、轮状病毒、星状病毒、肠道腺病毒和札幌病毒等病原体引起。病毒性胃病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腹痛及发热等症状,具有自限性但需警惕脱水风险。
诺如病毒是病毒性胃病最常见的病原体,通过粪口途径或接触污染传播。感染后12-48小时出现突发性呕吐和水样腹泻,可能伴有低热。该病毒在密闭环境易暴发流行,儿童及老年人症状更显著。治疗以补液为主,可遵医嘱使用蒙脱石散、口服补液盐Ⅲ、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等药物。
轮状病毒主要侵袭婴幼儿,通过消化道传播引起秋季腹泻。典型表现为蛋花汤样便伴喷射状呕吐,病程3-8天。重症可能出现代谢性酸中毒,家长需注意观察尿量变化。预防可接种轮状病毒疫苗,治疗时可使用消旋卡多曲颗粒、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葡萄糖酸锌口服溶液等药物。
星状病毒多感染5岁以下儿童,症状较轮状病毒轻微。表现为持续2-3天的水样腹泻,偶有呼吸道症状。病毒通过污染的水源或接触传播,冬季发病率较高。家长需加强患儿手部清洁,必要时遵医嘱使用蒙脱石散、布拉氏酵母菌散、赖氨葡锌颗粒等药物。
肠道腺病毒40/41型是儿童病毒性腹泻的常见病原,潜伏期3-10天。除腹泻外可能伴随结膜炎或咽炎,粪便中可见黏液但无脓血。该病毒耐酸碱,需使用含氯消毒剂处理污染物。治疗可选用小儿腹泻宁糖浆、酪酸梭菌活菌散、消旋卡多曲颗粒等药物。
札幌病毒在成人病毒性胃病中占比逐渐升高,症状与诺如病毒相似但病程更长。常见腹痛伴低热,粪便PCR检测可确诊。易在养老院等集体机构传播,感染者应隔离至症状消失72小时后。治疗可遵医嘱使用蒙脱石散、口服补液盐Ⅲ、地衣芽孢杆菌活菌胶囊等药物。
病毒性胃病期间应选择米汤、苹果泥等低渣饮食,避免高糖高脂食物加重腹泻。注意餐具煮沸消毒,处理呕吐物时佩戴手套。婴幼儿需监测前囟凹陷等脱水体征,老年人警惕电解质紊乱。症状持续超过3天或出现血便、意识模糊等表现时,须立即就医进行病原学检测和静脉补液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