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麻痹是属于哪一类病种

关键词: #小儿
关键词: #小儿
小儿麻痹属于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归类于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该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主要累及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导致肢体弛缓性瘫痪。
小儿麻痹由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引发,具有明确传染性。病毒通过污染的水源或食物进入人体,在肠道内繁殖后侵入神经系统。典型表现为发热、头痛、咽痛等前驱症状,随后可能出现不对称性肢体瘫痪。预防以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为主,我国目前采用灭活疫苗进行免疫接种。
该病主要损害中枢神经系统的运动神经元,尤其好侵犯脊髓前角细胞。病毒侵袭后会导致神经元变性坏死,引发所支配肌肉的弛缓性瘫痪。下肢受累更为常见,严重者可出现呼吸肌麻痹。急性期需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加重神经损伤。
随着疫苗接种的普及,野生型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病例已大幅减少。但仍有疫苗相关麻痹型脊髓灰质炎等罕见情况发生。维持高接种率是阻断传播的关键,基础免疫需完成4剂次,分别在2、3、4月龄和4周岁时接种。
该病被纳入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范畴,需与吉兰-巴雷综合征等疾病鉴别。特征性表现为突发肌张力减退、腱反射消失,但无感觉障碍。确诊需结合病毒分离或血清学检查。恢复期可能遗留肌肉萎缩、关节畸形等后遗症,需早期康复干预。
我国将脊髓灰质炎列为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现病例需2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对病例需采取隔离措施,密切接触者需医学观察。疫源地需开展终末消毒,特别要加强粪便管理和饮用水消毒。
预防小儿麻痹最有效的方法是按时完成疫苗接种程序。家长应妥善保管预防接种证,确保儿童接受全程免疫。日常需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饮用生水。如发现儿童出现发热伴肢体无力等症状,应立即就医排查。康复期可在专业指导下进行物理治疗,帮助改善运动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