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麻痹症是怎么样的症状

儿科编辑 医言小筑
0次浏览

关键词: #症状 #小儿

小儿麻痹症主要表现为发热、肢体疼痛、肌肉无力或瘫痪等症状。小儿麻痹症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常见于5岁以下儿童。症状发展可分为前驱期、瘫痪前期、瘫痪期和恢复期,严重时可导致永久性运动功能障碍。

1、前驱期症状

前驱期通常持续1-4天,患儿可能出现低热、头痛、咽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非特异性症状。这些表现与普通感冒相似,容易被忽视。部分患儿可能出现腹泻或便秘等消化道症状。此时病毒已在咽部和肠道复制,具有传染性。家长需注意观察患儿精神状态变化,避免与其他儿童密切接触。

2、瘫痪前期表现

在前驱期症状缓解后1-6天,患儿可能再次出现高热,体温可达39-40摄氏度,伴有剧烈头痛、颈背部强直、肌肉疼痛和感觉过敏。体检可发现腱反射亢进,克氏征和布氏征可能阳性。此阶段病毒已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家长需立即带患儿就医,进行脑脊液检查以明确诊断。

3、瘫痪期典型症状

约1-2%的感染者会进展为瘫痪型脊髓灰质炎,多在发热后2-7天出现不对称性弛缓性瘫痪。下肢较上肢更易受累,近端肌肉瘫痪重于远端。腹肌、肋间肌或膈肌受累时可导致呼吸困难。延髓受累可能出现吞咽困难、言语障碍。瘫痪通常在48小时内达到高峰,家长需密切监测患儿生命体征,防止呼吸衰竭。

4、恢复期变化

急性期过后,瘫痪肌肉开始逐渐恢复功能,恢复程度与神经损伤严重性相关。多数恢复发生在病后6个月内,2年后仍无恢复的瘫痪可能成为永久性残疾。部分患儿可能出现进行性肌萎缩、关节畸形等后遗症。家长应带患儿定期复查,在康复医师指导下进行功能训练。

5、后遗症表现

约25-40%的瘫痪型患儿会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包括肌肉萎缩、肢体畸形、脊柱侧弯等。随着年龄增长,可能出现进行性肌无力综合征,表现为新发肌无力、疲劳和疼痛。这些后遗症可能导致活动受限和社会适应困难。家长需关注患儿心理健康,必要时寻求心理辅导支持。

预防小儿麻痹症最有效的方法是按时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目前我国使用灭活脊髓灰质炎疫苗进行基础免疫,分别在2、3、4月龄各接种1剂,18月龄和4周岁各加强1剂。家长应确保儿童完成全程接种,并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发现疑似症状,应立即隔离患儿并就医,避免病毒传播。康复期患儿应在专业指导下进行物理治疗和功能锻炼,最大程度减少残疾影响。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延伸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相关问答 头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