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缺血性疼痛的特点

心肌缺血性疼痛主要表现为心前区压榨样疼痛或闷痛,常伴随胸闷、气短等症状。心肌缺血性疼痛的特点主要有疼痛部位固定、疼痛性质特殊、持续时间较短、诱发因素明确、缓解方式典型等。
心肌缺血性疼痛多位于胸骨后或心前区,范围约手掌大小,可能向左肩、左臂内侧、颈部或下颌放射。这种疼痛具有明确的定位性,患者常能准确指出不适区域。疼痛部位固定有助于与其他胸痛鉴别,如肋间神经痛多为单侧点状疼痛,胃食管反流疼痛多位于剑突下。
典型表现为压榨样、紧缩感或沉重感,患者常描述为"胸口压大石"或"被勒住"的感觉。少数可表现为烧灼样痛,但不同于针刺样或刀割样锐痛。疼痛程度多为中度至重度,静息状态下VAS评分通常在4-8分之间。这种特征性疼痛与心包炎的锐痛、胸膜炎的呼吸相关痛有明显区别。
稳定性心绞痛发作通常持续2-15分钟,多在5分钟内缓解。不稳定性心绞痛可持续20-30分钟,但很少超过30分钟。若疼痛持续超过30分钟需警惕急性心肌梗死。发作呈阵发性,这与肌肉骨骼疼痛的持续性、肺炎的渐进性疼痛不同。疼痛消失后多无残留不适感。
多在体力活动、情绪激动、饱餐或寒冷刺激时发作,这些情况会增加心肌耗氧量。典型表现为快步行走、爬楼梯等活动中出现,停止活动后数分钟缓解。晨起首次活动易发作,称为"首次用力心绞痛"。部分患者有明确的诱发阈值,如行走200米或上3层楼必发。这种可重复性的诱发特点有助于诊断。
休息后3-5分钟内可自行缓解,舌下含服硝酸甘油1-3分钟见效。改变体位不能缓解,这与胸膜炎的体位相关性疼痛不同。缓解后活动耐量可恢复至平时水平,但再次达到诱发强度时会复发。这种"发作-缓解-再发作"的模式是心肌缺血的典型特征。部分变异型心绞痛患者可在夜间静息时发作,但同样对硝酸甘油反应良好。
心肌缺血性疼痛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和情绪波动,保持规律作息。饮食宜清淡,控制钠盐摄入,戒烟限酒。遵医嘱规范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美托洛尔缓释片等药物。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血脂,肥胖者需控制体重。出现疼痛持续时间延长、程度加重或频次增加时,应立即就医排查急性冠脉综合征。建议随身携带硝酸甘油片以备急救使用,但需注意该药可能引起头痛、面部潮红等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