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血栓是怎么回事

产后血栓可能由血液高凝状态、血管壁损伤、血流缓慢、遗传因素、感染等原因引起,产后血栓可通过抗凝治疗、溶栓治疗、手术取栓、压力治疗、生活方式调整等方式治疗。
妊娠期雌激素水平升高会导致凝血因子增加,产后血液仍处于高凝状态。这种情况可能与胎盘剥离后子宫创面修复有关,通常表现为下肢肿胀、疼痛等症状。治疗需遵医嘱使用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华法林钠片、利伐沙班片等抗凝药物,同时建议产妇尽早下床活动。
分娩过程中可能造成血管内皮损伤,特别是剖宫产手术创伤。这种情况可能与手术操作、器械使用有关,通常表现为手术部位疼痛加剧、皮肤温度升高等症状。治疗可采用弹力袜压迫预防,必要时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氯吡格雷片等抗血小板药物。
产后卧床休息时间过长会导致静脉回流减慢。这种情况可能与产后虚弱、伤口疼痛有关,通常表现为小腿肌肉压痛、皮肤发红等症状。建议产妇在产后6-12小时内开始床上踝泵运动,24小时后逐步下床活动,必要时使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
存在凝血因子VLeiden突变等遗传性易栓症。这种情况可能与家族遗传病史有关,通常表现为反复发生的血栓事件。建议有家族史的孕妇在产前进行血栓筛查,产后需延长抗凝治疗周期,具体用药需由血液科医生评估。
产褥感染可能引发全身炎症反应导致血栓形成。这种情况可能与产后护理不当、卫生条件差有关,通常表现为发热、恶露异味等症状。治疗需使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甲硝唑氯化钠注射液等抗生素控制感染,同时配合抗凝治疗。
产后血栓预防需注意保持适度活动,避免长时间卧床,穿着医用弹力袜,保证充足水分摄入。饮食上可适量增加深海鱼类、坚果等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的食物。如出现单侧肢体肿胀、疼痛、皮肤温度改变等症状,应立即就医检查。哺乳期用药需严格遵医嘱,避免影响婴儿健康。产后42天复查时应进行凝血功能评估,有血栓史者需延长随访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