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血管疾病病因有哪些

心脑血管疾病病因主要有遗传因素、不良生活习惯、基础疾病、环境因素、年龄因素等。心脑血管疾病通常表现为头晕、胸闷、心悸等症状,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糖尿病等因素有关。
家族中有心脑血管疾病病史的人群患病概率较高,可能与基因突变或遗传易感性有关。这类人群需定期监测血压、血脂等指标,避免吸烟饮酒等危险行为。若出现头痛、视物模糊等症状,需及时就医排查。
长期高盐高脂饮食、缺乏运动、吸烟酗酒等习惯会加速动脉硬化进程。过量摄入反式脂肪酸会导致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诱发冠状动脉斑块形成。建议保持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每日食盐摄入不超过5克。
高血压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糖尿病易引发微血管病变,高脂血症促进脂质沉积。这些疾病可通过阿托伐他汀钙片、苯磺酸氨氯地平片、盐酸二甲双胍片等药物控制。患者需定期复查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
空气污染中的PM2.5可引发全身炎症反应,噪声污染会导致血压波动。寒冷刺激易诱发血管痉挛,建议雾霾天气减少外出,冬季注意保暖。工作中接触重金属铅、镉等有毒物质的人群需做好职业防护。
血管弹性随年龄增长逐渐降低,50岁以上人群动脉硬化程度明显加重。雌激素水平下降会减弱女性心血管保护作用,绝经后女性可遵医嘱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预防血栓。老年人应每年进行颈动脉超声等专项检查。
预防心脑血管疾病需建立健康生活方式,每日保证500克蔬菜水果摄入,优先选择深海鱼、坚果等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保持每周3-5次有氧运动,将体重指数控制在18.5-23.9之间。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年进行心电图、血脂四项等基础筛查,已有基础疾病者需严格遵医嘱用药并监测相关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