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骨折打了石膏需要怎么护理好

小孩骨折打石膏后可通过保持石膏干燥、观察肢体血液循环、避免抓挠皮肤、适当抬高患肢、定期复查等方式护理。骨折通常由外伤、骨骼发育异常等因素引起,可能伴随肿胀、疼痛等症状。
石膏遇水容易软化变形,失去固定作用。洗澡时可用防水套包裹石膏部位,避免直接淋湿。若不慎沾水,可用吹风机冷风档吹干。日常活动需远离水源,雨天外出可套塑料袋临时防护。石膏内部潮湿可能引发皮肤瘙痒或感染。
家长需每日检查石膏远端肢体颜色、温度和感觉。若发现手指或脚趾发紫、发凉、麻木,或患儿主诉剧烈疼痛,可能提示石膏过紧压迫血管神经。需立即就医调整石膏松紧度。观察时可轻压指甲床,正常应在2秒内恢复红润。
石膏边缘可能摩擦皮肤产生瘙痒,禁止用尖锐物伸入石膏内搔抓。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炉甘石洗剂缓解瘙痒,或口服氯雷他定糖浆抗过敏。若出现皮肤破损,需及时消毒处理。瘙痒严重时需就医检查是否发生接触性皮炎。
骨折后48小时内应持续抬高患肢超过心脏水平,可用枕头垫高上肢或下肢。抬高有助于静脉回流,减轻肿胀疼痛。上肢骨折时可使用三角巾悬吊,下肢骨折卧床时保持小腿垫高20-30厘米。肿胀消退后仍需间歇性抬高促进恢复。
家长需按医嘱定期带患儿复查X线片,通常首次在打石膏后1周,之后每2-4周复查。通过影像判断骨折对位和愈合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若发现石膏松动、断裂或患儿异常哭闹,须提前就诊。拆除石膏后需逐步进行康复训练。
护理期间需保证患儿摄入充足钙质和维生素D,可适量食用牛奶、奶酪、西蓝花等食物。避免剧烈跑跳等危险动作,选择拼图、阅读等静态活动。注意观察患儿情绪变化,通过讲故事、玩游戏分散对不适感的注意力。若出现发热、石膏异味或持续疼痛,应立即就医排查感染等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