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规则抗体阳性要警惕四种病

免疫科编辑 健康小灵通
5次浏览

关键词: #阳性

不规则抗体阳性可能与新生儿溶血病、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输血反应、药物性溶血性贫血等疾病有关。不规则抗体是指非ABO血型系统的抗体,可能通过输血、妊娠或药物等因素产生,需结合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进一步明确病因。

1、新生儿溶血病

不规则抗体阳性常见于母婴血型不合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病,母亲体内产生的IgG类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血液循环,导致胎儿红细胞破坏。患儿可能出现黄疸、贫血、肝脾肿大等症状。临床常用免疫球蛋白注射液、白蛋白注射液、苯巴比妥片等药物进行治疗,严重时需进行换血疗法。建议孕妇定期进行产前血型抗体筛查,及时发现并干预。

2、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体内产生针对自身红细胞的抗体,导致红细胞破坏加速。临床表现为乏力、黄疸、脾肿大等。实验室检查可见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治疗可选用醋酸泼尼松片、环磷酰胺片、利妥昔单抗注射液等药物,严重者需进行脾切除术。该病需长期随访监测血红蛋白和网织红细胞计数。

3、输血反应

输血后出现不规则抗体阳性可能提示溶血性输血反应,多因供受者血型不合引起。患者可能在输血过程中出现发热、寒战、腰痛、血红蛋白尿等症状。应立即停止输血,给予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呋塞米注射液等治疗,必要时进行血浆置换。输血前严格进行交叉配血试验可有效预防此类反应。

4、药物性溶血性贫血

某些药物如青霉素、奎尼丁等可诱发机体产生药物相关性抗体,导致红细胞破坏。临床表现为用药后出现贫血、黄疸、血红蛋白尿等。治疗需立即停用可疑药物,严重者可给予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注射液、人免疫球蛋白等治疗。用药前应详细询问药物过敏史,高危人群需加强用药监测。

发现不规则抗体阳性时应完善血常规、网织红细胞计数、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等检查明确病因。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避免诱发因素,如慎用可能引起溶血的药物,输血前做好配型检查。孕妇应定期进行产前抗体筛查,有输血史或妊娠史者需告知医生。出现不明原因贫血、黄疸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避免剧烈运动,保证充足休息,饮食上可适当增加富含铁和叶酸的食物。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延伸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相关问答 头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