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的特征有哪些

早产儿通常指胎龄未满37周出生的新生儿,主要特征包括体重低于2500克、皮下脂肪少、皮肤薄嫩、呼吸功能不完善、吸吮力弱等。早产儿各器官发育不成熟,可能出现体温调节困难、喂养困难、黄疸加重、感染风险增高等问题。
早产儿体型较小,头部相对较大,皮肤薄且透明可见血管,胎毛较多且分布广泛。耳廓软骨发育不全可能呈现柔软折叠状,足底纹路少或缺失,指甲未达指尖。男婴睾丸可能未降入阴囊,女婴大阴唇未完全覆盖小阴唇。
早产儿肺表面活性物质分泌不足,易出现呼吸窘迫综合征,表现为呼吸浅快、呻吟样呼吸、鼻翼扇动或胸骨凹陷。部分患儿需要氧疗或呼吸机支持,严重者可能发生呼吸暂停,需监护仪持续监测。
早产儿胃肠蠕动功能弱,胃容量小,贲门括约肌松弛易导致胃食管反流。吸吮-吞咽-呼吸协调能力差,可能出现喂养不耐受、腹胀、呕吐。部分患儿需要鼻饲管喂养,严重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需禁食治疗。
早产儿脑组织含水量高,脑室周围白质软化风险增加。原始反射如拥抱反射、握持反射可能减弱或消失,肌张力低下表现为肢体松软。部分患儿可能出现颅内出血或脑室周围白质损伤,需定期进行发育评估。
母体IgG抗体在妊娠后期才大量传输给胎儿,早产儿免疫球蛋白水平低,皮肤黏膜屏障功能差。易发生败血症、肺炎等感染,临床表现不典型,可能仅表现为体温不稳定、喂养困难或呼吸暂停。
早产儿出院后需保持适宜环境温度,按需少量多次喂养母乳或早产儿配方奶。定期监测生长发育曲线,按时接种疫苗,避免人群密集场所。注意观察呼吸、肤色、反应能力等变化,发现异常及时就医。进行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等发育评估,必要时早期介入康复训练,促进各系统功能追赶性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