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看肠道是否有病需怎样检查

想看肠道是否有病可通过肠镜检查、粪便检查、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肛门指检等方式进行排查。肠道疾病可能由感染、炎症、肿瘤、功能紊乱、遗传等因素引起,需结合具体症状选择检查手段。
肠镜检查是诊断肠道疾病的金标准,可直接观察结肠和直肠黏膜病变。肠镜能发现息肉、溃疡、肿瘤等结构性异常,同时可进行活检或治疗。检查前需清洁肠道,过程中可能引起轻微不适。肠镜适用于长期腹痛、便血、排便习惯改变等症状,对炎症性肠病和结直肠癌筛查尤为重要。
粪便检查包括隐血试验、寄生虫卵检测、钙卫蛋白检测等。隐血试验可筛查消化道出血,钙卫蛋白能反映肠道炎症程度。该检查无创且操作简单,适合作为初步筛查手段。采集样本时需避免经期或痔疮出血干扰,检查前3天应禁食红肉和维生素C。
CT结肠成像或腹部CT可显示肠道壁增厚、梗阻等病变,适用于无法耐受肠镜者。钡剂灌肠能观察结肠轮廓,但对早期病变敏感性较低。MRI对小肠克罗恩病的评估具有优势,可显示肠壁分层和瘘管形成。影像学检查前需空腹并服用造影剂。
血常规可判断感染或贫血情况,C反应蛋白和血沉反映炎症活动度。血清肿瘤标志物如CEA辅助诊断结直肠癌,乳糜泻患者需检测麦胶蛋白抗体。电解质和肝肾功能检查有助于评估疾病全身影响,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肛门指检可初步判断直肠下端7厘米范围内的肿块、痔疮或肛裂。检查时医生戴手套涂抹润滑剂,通过触诊评估肛门括约肌张力和直肠壁情况。该方法简便快捷,对直肠癌早期筛查有重要意义,但无法替代肠镜对高位肠道的评估。
日常需保持规律饮食,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避免辛辣刺激食物。适度运动促进肠蠕动,养成定时排便习惯。出现持续腹痛、体重下降、黏液血便等症状应及时就医,40岁以上人群建议定期进行肠癌筛查。检查前遵医嘱做好肠道准备,检查后注意观察有无腹胀、出血等异常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