腺肌瘤和腺肌病有什么区别

腺肌瘤和腺肌病的主要区别在于病变范围和组织学特征,腺肌瘤是子宫肌层内局限性腺体增生形成的结节,腺肌病则是子宫内膜腺体弥漫性侵入子宫肌层引起的疾病。
腺肌瘤表现为子宫肌层内孤立性结节,边界相对清晰,病灶直径通常在1-5厘米。腺肌病的病变呈弥漫性分布,子宫呈均匀性增大,肌层内可见散在紫蓝色小囊腔,整个子宫肌层都可能被累及。
腺肌瘤的病理特征为结节中心存在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周围被增生的平滑肌包绕,形成明显界限。腺肌病的组织学表现为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广泛侵入肌层,深度超过子宫内膜基底层2-3毫米,肌层内可见出血灶和纤维化。
腺肌瘤患者可能出现经量增多、痛经等症状,但约30%患者无明显症状。腺肌病典型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痛经、月经量过多及不孕,疼痛程度通常较腺肌瘤更显著,且随月经周期呈现规律性加重。
超声检查中腺肌瘤显示为肌层内边界清楚的局灶性低回声团块,周围可见环状血流信号。腺肌病的超声特征为子宫均匀增大,肌层回声不均,可见散在小囊腔,多普勒显示肌层内血流信号弥漫性增多。
无症状腺肌瘤可定期观察,有症状者可采用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或地诺孕素片等药物治疗。腺肌病治疗需综合考虑年龄和生育需求,药物可选择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如亮丙瑞林微球,保守手术适合局限型病变,全子宫切除术适用于无生育要求的重症患者。
建议患者每6-12个月进行妇科超声随访,观察病情变化。日常应避免摄入可能影响雌激素水平的食物,如蜂王浆等动物性雌激素制品。适度进行瑜伽、游泳等低强度运动有助于改善盆腔血液循环,但经期需避免剧烈运动。出现经期疼痛加重或月经异常应及时复查,药物治疗期间需定期监测肝功能和骨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