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款'高端'NAD+全军覆没!脂质体的秘密藏在这份报告里...

导语:一瓶宣称“脂质体包裹”的NAD+补充剂售价动辄上千元,但检测结果却可能显示零有效成分!2025年3月,一份来自行业头部公司的报告,彻底撕开了NAD+保健品市场的华丽外衣,更将脂质体技术滥用的乱象暴露无遗。消费者究竟在为谁买单?
一、Niagen报告引爆:NAD+市场的残酷真相
1.被神化的NAD+与失控的市场
NAD+(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作为细胞内能量代谢和DNA修复的核心辅酶,其随年龄增长而下降的特性,使其成为抗衰保健品市场的“明星成分”,口服、含片、注射等产品层出不穷,价格高昂。
然而,美国营养补剂头部公司Niagen Bioscience于2025年3月发布的一份针对亚马逊平台21款热销NAD+补充剂的检测报告,揭示了令人触目惊心的行业现实:
合格率仅24%:仅5款硬胶囊产品达到或超过标签标注的NAD+含量。
近六成产品严重造假:12款产品(数量占比57%)NAD+含量不足标签的1%,其中11款完全检测不到NAD+。
脂质体光环破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11款标榜“脂质体”技术的产品:8款软胶囊NAD+含量为零,剩余3款虽检出NAD+,但其“脂质体技术显著提升吸收”的核心宣传点,也缺乏可靠证据支持。
1755484979101724.png
2.科学困局:口服NAD+有效性存疑
报告同时指出了一个更为根本的科学问题:即使产品含有足量NAD+,其口服或静脉注射是否能有效提升细胞内NAD+水平,并在人体产生明确、可验证的健康益处,目前仍缺乏充分、严谨的临床证据。因为NAD+分子较大且带电荷,难以直接穿透细胞膜被高效利用。科学界普遍认为,补充NAD+前体(如NR、NMN)是更可行的提升细胞内NAD+水平的途径。
二、脂质体技术:科学原理与价值
“脂质体”宣称产品的集体塌方绝非偶然,这暴露了当前市场对这项技术的滥用和信任危机。在剖析乱象前,有必要理解脂质体技术的真正科学价值与挑战。
1.脂质体:细胞膜的仿生智慧
脂质体是由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的微囊泡,其结构类似于细胞膜。这种设计赋予它独特的优势:
保护活性成分:防止易降解成分在消化道被破坏。
提高溶解性:显著提高难溶性活性成分在胃肠道的溶解度,克服吸收瓶颈。
促进吸收:通过模拟细胞膜的融合或细胞摄取机制,提高成分穿透生物屏障(如肠壁)的效率。
缓释作用:可黏附于肠黏膜,延长滞留时间,缓慢释放活性物质,维持更稳定的血药浓度。
2.脂质体成功的关键要素
然而,实现上述优势绝非简单混合就能达成。它是一项精密技术,高度依赖于:
科学的配方设计:需要合理搭配不同种类磷脂、胆固醇(稳定膜结构)与活性成分的比例。药物/脂质比通常在1:5到1:20之间才能有效负载活性成分,也就是有效成分含量通常在4.76%~16.7%之间。比例失调将导致包裹失败或结构不稳定。
先进的制造工艺:制备过程复杂,涉及脂质体形成、药物装载、粒径控制等多个精细步骤。控制众多关键工艺参数,确保批间一致性和高品质,是巨大挑战。
严格的质量控制与表征:必须通过专业方法评估以下关键质量参数:
①包封率(EE):(核心指标!)指被成功包裹在脂质体内部的活性成分比例。高包封率(通常>70%)是有效性的基石,低包封率意味着大部分成分仍是“裸奔”状态。并且需要开发专业的包封率检测方法(如超速离心法、透析法、凝胶色谱法)。
②Zeta电位:衡量脂质体颗粒表面电荷,是长期稳定性的关键指标。通常绝对值需大于30 mV才能有效防止颗粒聚集、融合或沉淀,维持体系稳定性。
③粒径控制:100-200nm是较优范围。过大(>200nm)易被肝脏快速清除;过小(小于50nm)则载药量低、稳定性差、易自聚集。需用动态光散射法(DLS)精确测定平均粒径和分布宽度(PDI,小于0.3表示分布均匀)。
④外观形态:真正的脂质体在透射电镜(TEM)下应呈现由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的闭合囊泡结构,具有特征性的“暗-亮-暗”三层“单位膜”结构。仅呈球形并非充分证据。
三、NAD+脂质体:科技外衣下的重灾区
Niagen检测的11款“脂质体”NAD+产品几乎全军覆没,深刻揭示了行业在应用这项技术时的系统性问题和虚假宣传:
★包封率黑洞:厂商几乎从不公布具体包封率数据。那些未检出NAD+的“脂质体”,极可能是包封率极低的无效产品,或根本未形成有效脂质体结构。我们检测了市场上主流的NAD脂质体原料,其包封率仅3%~7%。
★配方与比例严重失衡:NAD+是亲水性大分子,需要特定的磷脂种类、比例和精密工艺才能有效包裹。许多产品配方根本不科学,或药物/脂质比严重失调。多个厂家反而将40%以上“高含量NAD脂质体”作为卖点,而专业领域深知,实现脂质体包裹的活性成分含量要达到20%都极具挑战。
★工艺极其粗糙:市场上大部分所谓脂质体原料都是简单的粉碎混合,根本没有完整和系统的脂质体开发过程。值得警惕的是,热销的软胶囊NAD脂质体产品中,内容物主要是油脂,用于溶解脂溶性药物,而NAD是水溶性成分,从剂型设计上就完全不适合。
★稳定性堪忧:对于脂质体这种高技术剂型,体系稳定性(如Zeta电位)和储存稳定性至关重要。然而,市场上没有看到任何厂家做过脂质体的电位和稳定性研究工作。包括水飞蓟脂质体,姜黄脂质体,谷胱甘肽脂质体,维生素C脂质体等,也都是如此。
★缺乏验证,夸大宣传:即使少数检出NAD+的产品,其“脂质体显著提升吸收”的核心宣称也缺乏科学系统的生物利用度研究,更没有人体临床试验的人体吸收验证。脂质体技术在此沦为掩盖产品无效或低质的华丽“科技噱头”和“营销遮羞布”。
脂质体乱象远不止于NAD+,如何识破脂质体营销话术,辨别真伪,行业又该如何重建信任?
参考文献:
[1]Niagen Bioscience,Inc.Quantitative Analysis Report on Consumer Products Containing 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NAD+).March 2025.
[2]Imai,S.I.,&Guarente,L.NAD+and sirtuins in aging and disease.Trends in Cell Biology.(2014).
[3]Yoshino,J.,Baur,J.A.,&Imai,S.I.NAD+Intermediates:The Biology and Therapeutic Potential of NMN and NR.Cell Metabolism.(2018).
[4]Sercombe,L.,et al.Advances and Challenges of Liposome Assisted Drug Delivery.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2015).
[5]Laouini,A.,et al.Preparation,Characterization and Applications of Liposomes:State of the Art.Journal of Colloid 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2012).
[6]Fan,Y.,Marioli,M.,&Zhang,K.Analyt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liposomes and other lipid nanoparticles for drug delivery.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and Biomedical Analysis.(2021).
[7]Chountoulesi,M.,et al.The significance of drug-to-lipid ratio to the development of optimized liposomal formulation.Journal of Liposome Research.(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