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性贪食症与神经性厌食区别

神经性贪食症与神经性厌食症是两种常见的进食障碍,主要区别在于饮食行为模式、体重变化特征及并发症表现。神经性厌食症以极端限制进食和显著低体重为核心特征,神经性贪食症则以暴食后清除行为(如催吐)为主但体重可能正常。
神经性厌食症患者存在持续的进食限制行为,常伴有对体重增加的病态恐惧,导致体重显著低于正常范围。典型表现为拒绝维持最低正常体重、体像障碍(即使消瘦仍自觉肥胖)。神经性贪食症则以反复发作的暴食(短时间内摄入大量食物)伴随补偿行为为特征,如自我诱导呕吐、滥用泻药或过度运动,但体重多维持在正常或轻微波动范围。
神经性厌食症易引发严重营养不良,导致闭经、骨质疏松、心动过缓等代谢紊乱,严重时可致多器官衰竭。神经性贪食症更常见电解质失衡(如低钾血症)、食道损伤、牙釉质腐蚀等清除行为相关并发症,暴食行为还可能诱发急性胃扩张。
两种疾病均存在对体型和体重的过度关注,但神经性厌食症患者多表现出更强的控制欲和完美主义倾向,而神经性贪食症患者常伴随冲动性特质,暴食行为多由情绪压力触发,事后产生强烈羞耻感。
神经性厌食症的诊断需满足体重显著低于正常标准(BMI≤18.5)及对增重的抗拒。神经性贪食症诊断则要求至少每周一次暴食+清除行为持续三个月以上,且体重未达厌食症的低体重标准。部分患者可能从厌食症发展为贪食症,或表现为交替出现的非典型亚型。
神经性厌食症需优先纠正营养不良,通过营养支持逐步恢复体重,联合认知行为治疗改善体像认知。神经性贪食症治疗侧重打破暴食-清除循环,采用辩证行为疗法管理情绪冲动,必要时使用氟西汀等药物调节神经递质。
两种疾病均需长期多学科干预,包括营养师指导、心理治疗及精神科随访。家属应避免对进食行为的过度关注或指责,创造支持性环境。早期识别症状并及时至精神科或心身医学科就诊至关重要,延误治疗可能增加慢性化风险。恢复期需定期监测体重、电解质及心理健康状态,预防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