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溶血是什么意思

新生儿黄疸溶血是指因母婴血型不合导致红细胞破坏加速,胆红素生成过多引发的黄疸。溶血性黄疸可能由ABO血型不合、Rh血型不合、红细胞酶缺陷、红细胞膜异常、感染等因素引起,需通过光疗、换血疗法、药物治疗等方式干预。
母婴ABO血型不合是常见原因,多见于母亲为O型血而新生儿为A型或B型血。母体产生的抗A或抗B抗体通过胎盘破坏胎儿红细胞,导致胆红素升高。患儿可能出现皮肤黄染、嗜睡、喂养困难等症状。临床常用茵栀黄口服液、人血白蛋白注射液、苯巴比妥片等药物辅助治疗,严重时需蓝光照射。
Rh阴性母亲怀有Rh阳性胎儿时,母体产生抗D抗体攻击胎儿红细胞,多发生于第二胎及以后妊娠。溶血程度较ABO血型不合更严重,可伴随贫血、肝脾肿大。需采用静脉注射用免疫球蛋白阻断溶血进程,必要时进行换血治疗,配合使用注射用还原型谷胱甘肽保护肝细胞。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等遗传性酶缺陷会导致红细胞稳定性下降,接触氧化物质后易发生溶血。患儿除黄疸外可能出现酱油色尿,需避免使用樟脑丸等氧化剂。治疗可选用腺苷蛋氨酸注射液改善代谢,辅以双歧杆菌活菌散调节肠道菌群促进胆红素排泄。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等膜蛋白异常疾病使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在脾脏中被过早破坏。表现为慢性溶血伴黄疸,可能并发胆结石。脾切除是根治方法,婴幼儿期可暂用消胆胺散结合维生素E软胶囊减轻症状,定期监测血红蛋白水平。
巨细胞病毒、弓形虫等宫内感染可导致红细胞破坏增加。除黄疸外常伴有发热、肝脾肿大等全身症状。需针对病原体使用注射用更昔洛韦或磺胺嘧啶钠注射液,同时进行光疗降低胆红素,必要时输注洗涤红细胞纠正贫血。
家长需每日观察新生儿皮肤黄染范围是否扩大至四肢,记录喂养量和精神状态变化。保持母乳喂养频率每日8-12次促进胆红素排泄,避免脱水加重黄疸。室内光线充足处自然光也有助于胆红素降解,但需避免阳光直射损伤皮肤。若发现黄疸进展快、嗜睡或肌张力异常,须立即就医评估是否需要强化光疗或换血治疗。出院后定期随访胆红素水平直至完全消退,监测听力及神经系统发育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