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心内膜炎怎么治疗

细菌性心内膜炎可通过抗生素治疗、手术治疗、生活护理、并发症管理、定期随访等方式治疗。细菌性心内膜炎通常由链球菌、葡萄球菌等病原体感染心内膜引起,可能伴随发热、心脏杂音、乏力等症状。
细菌性心内膜炎需根据血培养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常用药物包括注射用青霉素钠、注射用头孢曲松钠、万古霉素注射液等。治疗周期通常需要4-6周,严重感染可能延长至8周。静脉给药可确保药物浓度达标,治疗期间需监测肝肾功能及药物不良反应。
当出现瓣膜穿孔、大型赘生物、心力衰竭或抗生素治疗无效时,需考虑心脏瓣膜修复或置换手术。手术方式包括机械瓣置换术、生物瓣膜成形术等,术后需长期抗凝治疗。手术可清除感染灶并恢复心脏功能,降低栓塞和心力衰竭风险。
急性期需卧床休息以减少心脏负荷,恢复期逐渐增加活动量。保持口腔卫生可减少菌血症风险,每日刷牙两次并使用抗菌漱口水。饮食需保证充足热量和优质蛋白,限制钠盐摄入以减轻水肿,避免生冷食物防止胃肠道感染。
常见并发症包括心力衰竭、栓塞、肾损伤等。心力衰竭需限制液体摄入并使用利尿剂;脑栓塞需进行抗凝治疗;肾功能不全需调整药物剂量。出现持续高热、意识障碍、呼吸困难等危重症状时需立即抢救。
治疗后需每3个月复查心脏超声、血常规等指标,监测瓣膜功能和感染复发。有心脏基础疾病或人工瓣膜者需终身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日常避免侵入性操作如拔牙、内镜检查,必要时提前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细菌性心内膜炎患者应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适量补充维生素C和锌以增强免疫力。康复期可进行散步、太极拳等低强度运动,运动时心率不宜超过静息心率的30%。出现不明原因发热、心悸等症状时应及时复查,避免自行停药或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