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心内膜炎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心脏内膜炎症,常见致病菌包括链球菌、葡萄球菌等,轻症可能仅需抗生素治疗,严重时可导致瓣膜损伤、心力衰竭或栓塞等继发损害,罕见情况下可能合并真菌感染。
细菌通过口腔感染、皮肤伤口或医疗器械侵入血液,黏附在心脏瓣膜或内膜上繁殖,可能与牙科操作、静脉吸毒或心脏手术等因素有关。
心脏瓣膜病变者、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人工瓣膜植入者及免疫力低下人群更易发病,需特别注意预防感染。
表现为持续发热、乏力、皮肤瘀点,进展期可能出现心脏杂音加重、脾肿大,严重时可发生脑栓塞或心力衰竭。
血培养和超声心动图是主要诊断手段,治疗需根据药敏结果选用青霉素、万古霉素等抗生素,严重瓣膜损伤需手术修复。
日常应注意口腔卫生,避免皮肤感染,心脏病患者在进行侵入性操作前需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出现不明原因发热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