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临床表现为

关键词: #血管
关键词: #血管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临床表现为皮肤黏膜出血、多器官功能障碍、休克、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以及实验室检查异常。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是一种由多种病因引起的凝血系统异常激活的病理过程,可导致广泛微血栓形成和继发性纤溶亢进。
皮肤瘀点瘀斑是最常见的早期表现,多分布于四肢和躯干受压部位。黏膜出血可表现为牙龈渗血、鼻出血或消化道出血。这与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大量消耗有关。患者可能出现注射部位渗血不止或手术创面异常出血。严重时可发生自发性内脏出血。
微血栓形成可导致器官缺血缺氧,常见受累器官包括肾脏、肺脏和肝脏。肾脏损害表现为少尿或无尿,血肌酐升高。肺脏受累可出现呼吸困难、低氧血症。肝脏损伤可导致转氨酶升高和黄疸。中枢神经系统受累时可能出现意识障碍或抽搐。
约半数患者会出现难以纠正的顽固性休克,表现为血压下降、四肢湿冷、尿量减少。这与微循环障碍、炎症介质释放和心肌抑制有关。休克可进一步加重组织缺血和器官功能损害,形成恶性循环。
红细胞在通过部分阻塞的微血管时受到机械性损伤,导致破碎红细胞增多。外周血涂片可见盔形红细胞、三角形红细胞等异形红细胞。患者可出现进行性贫血、黄疸和血红蛋白尿。溶血可进一步加重组织缺氧。
典型表现包括血小板减少、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纤维蛋白原降低和D-二聚体升高。外周血涂片可见破碎红细胞。抗凝血酶Ⅲ和蛋白C水平下降。这些指标动态监测有助于诊断和评估病情进展。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需绝对卧床休息,避免剧烈活动加重出血风险。饮食应给予易消化、富含维生素K的食物如菠菜和西蓝花,但严重出血时应暂禁食。保持环境安静舒适,避免情绪激动。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和出血情况,记录24小时尿量。所有治疗应在重症监护条件下进行,包括原发病治疗、抗凝治疗和替代治疗等综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