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是不是吸收不好了

关键词: #腹泻
关键词: #腹泻
腹泻确实可能提示吸收功能下降,但并非所有腹泻都意味着吸收不良。腹泻与吸收不良的关系主要有肠道炎症、消化酶缺乏、肠道菌群失衡、乳糖不耐受、短肠综合征等因素有关。
肠道炎症如克罗恩病或溃疡性结肠炎会损伤肠黏膜,导致营养物质吸收面积减少。患者常伴有腹痛、黏液血便,可通过肠镜检查确诊。治疗需遵医嘱使用美沙拉嗪肠溶片、柳氮磺吡啶肠溶片等抗炎药物,严重时需生物制剂干预。
胰腺功能不全或胆道梗阻时,胰脂肪酶分泌不足会使脂肪消化吸收障碍,表现为粪便油腻恶臭。确诊需做粪便弹性蛋白酶检测,治疗可补充胰酶肠溶胶囊,同时需处理原发疾病如胆总管结石。
长期使用抗生素或饮食不当会导致益生菌减少,影响碳水化合物发酵和短链脂肪酸生成。表现为腹胀伴水样便,可通过肠道菌群检测评估。建议使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调节,同时增加膳食纤维摄入。
小肠绒毛刷状缘缺乏乳糖酶时,未分解的乳糖在结肠发酵引发渗透性腹泻。典型表现为饮奶后30分钟出现腹鸣、水泻。可通过氢呼气试验确诊,治疗选择无乳糖饮食或口服乳糖酶片。
广泛肠切除后剩余肠道代偿不足,会出现脂肪泻和维生素B12缺乏。需通过72小时粪便脂肪定量评估吸收功能,治疗采用全肠外营养联合重组人生长激素注射液促进肠黏膜增生。
腹泻期间建议选择低渣饮食如米粥、面条,避免高脂食物加重肠道负担。可适量补充电解质溶液防止脱水,若腹泻持续超过3天或出现发热、血便需及时就医。恢复期逐步增加蛋白质和复合碳水化合物,帮助肠黏膜修复。定期监测体重和营养指标能有效评估吸收功能改善情况。